重要的战前阶段

重要的战前阶段

事后回顾起来,对于双方而言,第一个致命的步骤很明显的即为德国人在1936年的重入莱茵河地区。对于希特勒来说,这个行动带来一个双重的战略利益——(1)它可以对于德国在鲁尔的重要工业区提供安全的掩护;(2)它可以使希特勒获得一个攻入法国的战略跳板。

为什么这个行动不曾受到制止呢?主要的是因为法英两国正在力求避免任何武装冲突,害怕它有发展成为战争的危险。又因为德国之重入莱茵地区,似乎仅为一种矫正不公正待遇的努力,虽然其所采取的手段是错误的,但其用心似乎仍有可原——所以也就更使法英两国不愿意采取制止行动。尤其是英国人,因为他们比较具有政治的素养,所以更有一种把它看作政治性而非军事性步骤的趋势——没有注意到它的战略含义。

在其1938年的行动中,希特勒又从政治因素中去抽取战略利益——德奥两国人民对于合并的愿望,以及整个德国对于捷克歧视苏台德区日耳曼少数民族的强烈反感;而且西方国家之内又还有许多人认为德国在这两件事上的行动还是相当的合理。

但是希特勒在3月间进入奥国之后,他也就使捷克斯洛伐克的南面翼侧处于暴露的地位——对于希特勒来说,在其东向扩张计划的发展中,捷克斯洛伐克也正是一大障碍。9月间,他利用战争的威胁,获致慕尼黑协定——这样不仅收回苏台德区,而且也使捷克斯洛伐克陷于战略性的瘫痪。

1939年3月希特勒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其余部分,也就包围了波兰的侧面——这是一连串“不流血”行动中的最后一个。在他采取这一个步骤之后,英国政府遂接着采取一项未经思考的致命行动——突然地给予波兰和罗马尼亚以保证,这两个国家都是在战略上处于孤立的地位。英国采取此项行动时,并未首先从苏联方面获得任何的保证,而惟一能够对那两个国家提供有效支援的国家却又只有苏联。

从时机的配合上来看,这些保证是注定将会产生挑拨作用;诚如我们所知道的,希特勒在没有遭遇到此种挑战姿态之前,并无立即攻击波兰的企图。把这种保证放在英法两国兵力所不及的那一部分欧洲地区之上,也就几乎构成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因此西方国家是自毁其战略基础——而这也正是它们现在处于较劣态势实际上所能够采取的惟一战略。它们只应构成一条坚强的战线来对抗任何在西方的攻击,但它们却不这样,反而让希特勒有突破一条弱的战线轻松地获致初期胜利的机会。

现在若欲避免战争,则惟一的机会即为确保苏联的支援——苏联是惟一能够直接支援波兰的国家,所以对希特勒也就足以产生威慑作用。但尽管情况是那样的迫切,英国政府的行动却还是拖拖拉拉,有气无力的。但除了英国人的犹豫不决以外,波兰本身,以及其他东欧小国,也都反对接受苏联的军事支援——因为它们害怕红军的援助其实无异于侵占。

对于英国支持波兰所产生的新情况,希特勒的反应却完全不同。英国的强烈反应和加速的军备努力虽然使他感到震惊,但其效果却正与英国人所企图的相反。他的想法是受到他个人对于英国历史认识的影响。希特勒认为英国人是头脑冷静和具有理性的,其感情是受到头脑的控制,因此他感觉到除非是能够获得苏联的支援,否则英国人连做梦也都不会想到投入为波兰而打仗的战争。所以,希特勒遂宁愿忍下他对于“布尔什维克主义”(Bolshevism)的仇恨和恐惧,而竭尽心力来和苏联协调,以求能使苏联置身事外。这种转变要比张伯伦的还更惊人——而其后果则是同样的致命。

8月23日,里宾特洛甫飞往莫斯科,接着德苏条约就签了字,并附有一项秘密协定作为德苏两国瓜分波兰的依据。

在希特勒一连串侵略行动所造成的紧张气氛之中,这个条约遂使战争成为必然之势。英国人既然已经自己宣称负责支援波兰,则他们势必不能退让,否则也就会丧失其荣誉,而且也只会替希特勒进一步的征服打开门户。反之,希特勒对于其在波兰的目的也决不会撤回,即令他明知那将会引起一场大战。

所以欧洲文明列车遂从此冲入又长又黑的隧道,整整过了6个艰苦的年头,才算是重见天日。即令如此,这个胜利的阳光也不过只是回光返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