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在意大利最后据点的崩溃
虽然德国人在冬季的形势,从地图上看来是与前一年的冬季差不多,而且尽管已经向北后退了200英里,但却还是像过去一样地坚强——不过对于联军而言,却又有许多有利的因素出现。到1944年底,联军已经通过哥特防线,在前途上已经不再有这种天然形势险要和工事如此良好的阵地存在。同时,对于1945年的春季攻势而言,它们也有较良好的“跃出”阵地。此外,还有一些其他重要因素也足以使联军变得比过去较强大。
在3月间,即它们将要发动春季攻势之前,联军共有17个师,另加6个意大利战斗群。德军则为23个师,另加4个所谓意大利师——这些师是自墨索里尼被德国人救出之后,勉强由他在意大利北部所号召组成的,其实际实力比战斗群略大一点。但任何这一类以师数量为标准的印象都是不正确的。此外,联军还有6个独立装甲旅和4个独立步兵旅——这也相当于3到4个师的兵力。
若计算人数则比较接近事实。第五和第八两个军团共约有53.6万人,外加意大利人7万名。德军人数约49.1万人,外加意大利人10.8万名,但德国人之内却有4.5万人为警察或防空人员。战斗部队和兵器数字是一种更好的比较方式。举例来说,当第八军团在4月间发动攻势时,比起其当面的敌军,在战斗部队方面是享有2对1的优势(即5.7万人对2.9万人);火炮也占有2对1的优势(即1220门对665门);而装甲车辆的优势则超过2对1(1320辆对400辆)。
此外,联军并曾获得大约6万名游击队的帮助,他们在德军战线的后方到处制造混乱,并迫使德军必须从前线上抽调部队来制止他们的活动。
更重要的是联军现在又享有绝对的制空权。他们的战略轰炸已经产生如此巨大的瘫痪作用,即令是奉到希特勒的命令,德军也都很难离开意大利而调往其他的战场。与此连带的即为德军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又都痛感燃料的缺乏。因此,他们现在是既不能像过去那样迅速行动以填塞缺口,又不能在退却中实施迟滞作战。但是希特勒甚至于比过去更不愿意批准任何战略性的撤退,即令现在还有作这种企图的可能性。
自从联军结束其秋季攻势之后,经过3个月的整顿,在部队的精神和前途上都已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他们已经看到许多新兵器大量的涌到——两栖坦克、号称“袋鼠”(Kangaroo)的装甲人员运输车、号称“扇尾”(Fantail)的履带登陆车、火炮口径较大的谢尔曼和丘吉尔式坦克、火焰喷射坦克,以及坦克推土机(tank dozer)等。此外还有充分的新型架桥装备和大量的弹药储备。
在德军方面,凯塞林元帅虽已于1月间伤势痊愈后返回意大利,但在3月间又奉召前往西线,接替伦德斯特充任那个战场的总司令。现在菲廷霍夫遂正式代替他接任在意大利的“C”集团军总司令。防守战线东段的为第十军团,现在由赫尔(Herr)指挥,所管辖的为第一伞兵军(5个师)和第七十六装甲军(4个师)。西段则由第十四军团负责,司令仍为辛格尔。西段是比较宽,因为它包括波伦亚(Bologna)地区在内——第五十一山地军(4个师)据守直趋热那亚(Genoa)和地中海之线,而第十四装甲军(3个师)则掩护波伦亚。在集团军预备队中只有3个师,其中2个位于亚德里亚海岸侧面的后方,另1个则在热那亚附近。这3个师目前的主要任务为防止联军在后方采取两栖登陆的行动。
在联军方面,第十五集团军已由克拉克指挥。其右翼,面对着德国第十军团,是由麦克里里的英国第八军团所构成,其中包括有英国第五军(4个师)、波兰军(2个师)、英国第十军(现在只剩下一个空架子,其中仅有2个意大利战斗群、犹太旅和洛瓦特搜索队〔Lovat Scouts〕而已)和英国第十三军(实际上只有1个第十印度师)。第六装甲师则充当军团预备队。在其西面(即左翼)为美国第五军团,现在是由特拉斯科特(Truscott)指挥,所包括的为美国第二军(4个师)和第四军(3个师)。另有2个师充任军团预备队,即美国第一装甲师和南非第六装甲师。
联军计划作为的目的和主要问题,即为扫除当前的德军,不让它们有逃过波河(River Po)的机会。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下雷诺(Lower Reno)河和波河之间的一个30余英里长的平原上使用装甲部队。(在1月初,曾有一度干燥的天气,第八军团利用这个机会已经进到塞尼奥河〔Senio〕附近,那是在亚德里亚海岸附近流入雷诺河的。)联军计划人员希望第八军团,若能攻占科马基奥湖(Comacchio)以西的巴斯提亚——阿尔詹塔(Bastia-Argenta)地区,即可打开进入这个平原的途径。第五军团应略迟数日进攻,向北迫近波伦亚。这样的左右夹攻应能切断德军的退路并加以包围。联军的攻势是预定在4月9日发动。
第八军团的计划颇为复杂,但构想和设计都很不错。联军假装准备要在波河以北登陆,以分散菲廷霍夫的注意力,并使他把预备队的大部分都移到那个方向。为了加强这种印象,突击队和第二十四近卫旅在4月初攻占隔在科马基奥湖与海岸之间的沙洲,而几天以后,特种小艇勤务队(Special Boat Service)又攻占一些在水中央的小岛。
主力的攻击是要渡过塞尼奥河,由英国第五军和波兰军来执行。前者越过塞尼奥河之后,应作较深入的突破,迫使德军丧失平衡。其一部分向右旋转直趋科马基奥湖以西,巴斯提亚——阿尔詹塔走廊的侧面——这个走廊也一直被称作阿尔詹塔隘道(Argenta Gap)。另一部分则向西北直趋波伦亚的后方,俾从北面切断该城。波兰人则将沿着第九号公路——即所谓艾米里亚大道(The Via Emilia)——前进,直扑波伦亚。在右翼(第五军)上的第五十六师负责进攻阿尔詹塔隘道,其方式是一方面加以直接的突击,另一方面则利用“扇尾”车辆越过科马基奥湖来做侧面迂回。
第八军的左翼,由只剩下骨架的第十军和第十三军所构成,一开始即通过巴塔利亚山地(Monte Battaglia)向北进攻,直到波兰军和美军的前进会师时,才退出第一线;此后第十三军即应加入第六装甲师一起,以扩张战果。
在沙洲上和科马基奥湖上的前奏行动把菲廷霍夫的注意力吸引到海岸方面之后,4月9日下午,联军使用大约800架重轰炸机、1000架中型轰炸机及战斗轰炸机来做大规模的轰炸。另外有1500门火炮作5次一连串的集中射击,每次都长达42分钟,其间隔为10分钟——此即所谓“假警报”(false alarm)式的轰击,其目的在使敌人无法测知真正的企图。于是在黄昏时,步兵开始前进,而战术空军则仍继续把德军钉牢,不让它们移动。这种像狂风暴雨一样的炸弹和炮弹已使守军丧魂落魄,而伴随着步兵前进的火焰喷射坦克更增加了恐怖的程度。到12日,凯特利将军(General Keightley)的第五军已经渡过桑特尔诺河(Santerno)并继续向前压迫。虽然德军从最初的震撼状况下恢复过来之后,抵抗又逐渐增强,但巴斯提亚桥还是在14日被攻占,而德军也来不及爆破。(“扇尾”车辆在科马基奥湖上的表现很令人失望,因为那里水浅河床松软,但在阿尔詹塔隘道附近的泛滥地区中却证明出来颇为有效。)即令如此,英军还是在18日才通过阿尔詹塔隘道。波兰人曾经遭遇到更顽强的抵抗,其对手为德国第一伞兵师,不过他们终于击败了那支特别精锐的德军部队。
由于受到恶劣气候所阻,尤以对于支援飞机不利飞行的气候,美国第五军团的攻击迟到4月14日才开始发动——而它又必须先克服几个剩余的山脊,然后才能到达平原和波伦亚。15日联军投掷了2300吨炸弹以协助它的前进——这也是此一会战中最高的纪录。但是德国第十四军团仍继续作了两天艰苦的抵抗,直到17日美国第四军的第十山地师才造成一个突破口,并冲向重要的第九号横向公路。于是在两天之内,德军的全线均告崩溃,美军已经进迫波伦亚的郊外,而其扩张的部队则已扫向波河。
菲廷霍夫的部队都摆在第一线,由于他缺预备队和燃料,所以无法制止联军的突穿。现在已无稳住战线的可能,只有作长距离的退却,也许仍有救出其部队的希望。赫尔将军以前曾经建议采取弹性防御的方式,即事先从一道河川向另一道河川作战术性的撤退,则也许可以缓冲英国第八军团的攻势——但却遭到希特勒的拒绝。4月14日,即在美军发动攻势之前,菲廷霍夫要求准许撤到波河之线,并声明否则就会太迟。但他的要求仍然遭到拒绝,于是到20日,他就毅然下令撤退,并负其全责。
但到那时确已太迟。联军的3个装甲师,在两路扫荡之下,已经切断和包围德军的大部分。虽然还有许多德军用游泳的方法逃过那道大河(波河),却无法构成一条新的防线。27日,英军已经越过阿迪杰河(Adige),并穿透掩护威尼斯(Venice)和帕多瓦(Padua)的威尼斯防线(Venetian Line)。
美军的行动还要快,已在一天以前进占维罗纳(Verona)。在前一天,即4月25日,意大利游击队也发动全面起义,德国人到处都受到他们的攻击。所有在阿尔卑斯山地中的隘道在4月28日都被阻塞——而在同一天,墨索里尼和他的情妇克拉里塔·皮塔基(Claretta Petacci)也在科摩湖(Lake Como)附近,为一群游击队所捕杀。德军在各处纷纷投降,自从4月25日之后,联军的追击很少遭遇到抵抗。到了29日,新西兰部队已经到达威尼斯,5月2日又进入的里雅斯特——在那里主要关切的事情已不是德国人而是南斯拉夫人。
事实上,幕后的投降谈判早在2月间即已开始,发动的人是纳粹党军在意大利的头目沃尔夫将军(General Karl Wolff),对方的接头者为杜勒斯(Allen W.Dulles),美国战略勤务局(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简称OSS)驻瑞士的负责人——最先是由意大利人和瑞士人在中间传话,以后双方才作面对面的谈判。沃尔夫的动机似乎是由两个因素混合而成,一方面他希望能避免在意大利继续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他更希望能与西方合作反共——这也是许多德国人所共有的动机。沃尔夫的重要性,是他除了控制纳粹党军和秘密警察以外,事实上他也负责前线后方的一切地区,所以他可以打消希特勒想要在阿尔卑斯山区建立最后抵抗据点的妄想。
在德国方面,由于菲廷霍夫被指派接替凯塞林,遂使谈判受到影响和延误;在联军方面,也受到苏联人要求参加的影响。同时在这种幕后谈判中,双方的互相猜疑和慎重也是在所难免的。虽然在3月间的讨论颇有进展,但到4月初,沃尔夫的活动却受到希姆莱的冻结。所以虽然在4月8日菲廷霍夫也正考虑一种投降的方式,但在时间上还是来不及阻止联军的春季攻势。
不过在4月23日的一次会谈中,菲廷霍夫和沃尔夫终于同意决定不理会柏林来的继续抵抗的命令,而谈判投降。到25日,沃尔夫已经命令其党卫军部队不要抵抗游击队的接收——而格拉齐亚尼元帅也表示愿意代表意大利的法西斯部队投降,4月29日下午2时,德军代表签署了一项文件,同意于5月2日正午12时(意大利时间为下午2时)无条件投降。尽管凯塞林曾作最后一分钟的干涉,但投降仍是如期生效——比西线德军的投降早了6天。虽然军事的成功已保证联军的胜利,但此举足以使战争提早一点结束,并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