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梅兰芳访日演出的反应
梅兰芳回国后,国人对他日本之行的反应十分复杂。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一家报纸《申报》报道说,国内各家媒体都争相报道梅兰芳的事迹,举国上下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戏剧界有个梅兰芳的。哪怕是从欧美来的作家学者也大多艳慕其名,希望一睹为快。当然也有一些人持反对态度,认为梅兰芳徒以姿色号召、柔媚缚人,表演失却了戏剧精髓,毫无戏剧意味。(1)上海的大众报纸《晶报》和北京的《晨报》刊登了日本报纸上有关梅兰芳表演的评论摘要。(2)《晶报》还报道了梅兰芳在日本的表演和社会活动。(3)梅兰芳访日的次年,趁着他到上海之际,《晶报》于1920年4月和5月间发表了京剧评论家冯小隐撰写的系列文章,对梅兰芳和他的支持者们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其中一篇批评了“梅党”同僚,指出这些人自梅兰芳从日本归来后就对他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与溢美,而冯小隐认为梅兰芳的价值应该由梅兰芳的表演来决定,而不应该是由他能在国外演出的事实,或是由那些对中国戏剧一无所知的外国人的评价来决定。(4)梅兰芳访日后不久,作家、评论家、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先驱之一的徐卓呆(1881—1958,即徐半梅)也来到日本,他就梅兰芳的表演拜访了一些日本作家、评论家和演员。据徐卓呆说,深受西方写实主义戏剧影响的日本剧作家、导演、同时也是新剧先驱和领导人之一的小山内薰(5)认为,梅兰芳的戏剧更像是16世纪的产物,并批评梅兰芳的艺术缺乏面部表情。而面部表情被小山内薰视为表演(或者更准确地说,小山所支持的写实主义表演)的三大主要成分之一(另两个是动作和台词)。剧作家兼音乐家益田太郎冠者(MasudaTarōkaja,1875—1953)强烈反对梅兰芳在《天女散花》中使用“检场人”的做法,认为这展现了中国戏剧丑陋的一面。由此,徐卓呆认为梅兰芳的日本之行显示了他的无能,也是他一生的大污点。(6)《晨报》的一则新闻报道批评了中日媒体对梅兰芳在日本反响的夸耀,认为日本人钦佩梅兰芳不是因为他的艺术(日本人对中国艺术一无所知),而是因为他的美丽容颜。(7)在一封写给梅兰芳的公开信中,一位自称是前清官吏的人说,让他深感忧虑且倍感耻辱的是:其一,日本人精心接待的只一优伶耳,而不是一位有价值的外交官或政治家;其二,举国上下都肤浅无知地庆祝梅兰芳在日本取得的成功,而日本这个国家自从甲午战争后就变得越来越轻蔑和敌视中国了。(8)
(1) 柳遗:《孜孜不倦之梅兰芳》,《申报》1919年4月22日。
(2) 《东报之梅兰芳评》,《晶报》1919年5月12日。空谷山人:《梅花消息》,《晨报》1919年5月4日。
(3) 《梅郎在东状况》,《晶报》1919年5月3日。《梅兰芳在东近状》,《晶报》1919年5月24日。《梅郎在大阪情形》,《晶报》1919年5月27日。
(4) 冯小隐:《梅兰芳之研究》,《晶报》1920年4月30日。
(5) 54
(6) 卓呆:《梅兰芳之解剖》,《晶报》1920年5月24日。
(7) 学逋:《梅花消息》,《晨报》1919年5月21日。
(8) 刘豁公编:《梅郎集》,上海:中华图书集成公司,1920年,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