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结论

与梅兰芳的访日访美相比,苏联邀请梅兰芳访苏对于中国戏剧文化界的影响要大得多,而中国人围绕此事展开的争论也更多的是从政治和意识形态角度出发。对于那些致力于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传统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来说,(1)梅兰芳的苏联之行将带给中华民族荣耀,也将证明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价值和优越性,进而验证了他们保存和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的论点。但是对于那些激进的知识分子和实践者来说,梅兰芳的出访只会给中华民族带来耻辱,进而论证了彻底激进地改革中国传统戏剧文化来重塑中国民族性与现代中国未来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与意识形态以及左翼人士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这一论战,争论多集中在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形式主义(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传统和现代性等重要议题上。它与现代中国的文学、戏剧和文化论争联系在一起,处于诸多中国作家、评论家和艺术家的政治、思想、文化和艺术立场的差异与冲突之中。正如下一章将要论述的,在苏联的政治、思想、文化以及戏剧背景下,苏联人对于梅兰芳的中国戏剧表演的争论,与本章关注的中国国内的论争非常相似。

图 1梅兰芳初到东京时与日本媒体见面(《春柳》,1919)

图 2梅兰芳在东京表演《天女散花》时的场景(《春柳》,1919)

图 3梅兰芳会晤日本演员(《梅兰芳》,192—)

图 4梅兰芳赴美前上海举办的欢送会(《梅兰芳》,192—)

图 5梅兰芳在纽约表演《刺虎》时的场景(《北洋画报》,1930)

图 6梅兰芳在旧金山(《北洋画报》,1930)

图 7梅兰芳在在莫斯科演出时的海报(《东方杂志》,1935)

图 8梅兰芳在莫斯科表演《刺虎》时的场景(《东方杂志》,1935)

图9梅兰芳在莫斯科表演《汾河湾》时的场景(《良友》,1935)

图10梅兰芳在莫斯科艺术家俱乐部演讲中国戏剧艺术(《良友》,1935)

图11一本以刊登梅兰芳在莫斯科的摄影报道为特色的中国杂志(《新生》,1935)

(1)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