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访美的动议与计划
梅兰芳动议访美最早可以追溯至1919年。据梅兰芳访美的艺术顾问和主要组织者之一齐如山说,访美的想法是受到了即将卸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PaulS.Reinsch)一番话的激励。1919年芮恩施离任时曾在告别演说中提到,梅兰芳如能赴美表演,必将使中美国民感情更加亲善。(8)1919年访日演出的成功让梅兰芳和齐如山都深受鼓舞。在接受《日本广告人》(JapanAdvertiser)杂志的美国记者弗兰克·希吉斯(FrankHedges)的采访时,对日本使用写实布景印象深刻的梅兰芳表示,为了能有机会研究西方舞台艺术,他一直以来都十分期盼能够有机会访问欧美主要城市。(9)齐如山觉得梅兰芳应该先去美国,因为这个新兴的国家应该比英法等古老的欧洲国家更容易接受异质文化。(10)齐如山认为,梅兰芳访美不是为了个人出风头或是挣钱,而是为了发扬国剧。齐如山关心的是:国剧怎样才能被接受?这对外国人的中国文化认知和中国的国际地位,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11)齐如山坚持认为,梅兰芳访美演出的剧目应该是能够代表中国民族性精华的老戏,而不是他自己为梅兰芳编的那些已然西方化了的新戏,并且还要完全按照传统中国戏剧的规则和程式来演出,而不能根据美国观众的品味观念来定制。(12)考虑到中国戏剧在呈现中国文化方面发挥的作用,另一位评论家也认同齐如山的观点,他特别关注美国戏剧和电影对中国形象与人物的讽刺和歪曲。这位批评家认为,美国唐人街上演的那些中国戏剧绝对不能代表中国的艺术和文化,而“梅兰芳的巡演可以通过展示真正的中国舞台艺术来纠正美国公众的误解”(13)。(14)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中华戏曲音乐院院长李石曾(1881—1973)认为,梅兰芳的艺术不只属于中国戏曲,也不只属于新派或旧派,它是古今中外各种不同艺术和文化交流的明证。李石曾相信梅兰芳的美国之行“于东西文化之沟通,必将有伟大之供献”(15)。对于梅兰芳的支持者来说,他的访美无疑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事件。当然,也有不少中国知识分子并不想夸大它的意义。例如反对中国传统戏剧的五四知识分子刘半农(刘复,1891—1934),就没有夸大梅兰芳美国之行的意义,也没有夸大它的成功(或失败),而是对美国人理解中国戏剧的能力持怀疑态度。(16)还有一些人则十分强烈地反对梅兰芳访美,这我们将在下文提及。
梅兰芳访美的剧目是由齐如山和其他陪同梅兰芳访美的中国学者挑选的。他们还为梅兰芳的美国之行准备了英文的宣传材料。(17)为了能让美国观众更好地欣赏中国戏曲音乐,梅兰芳和齐如山邀请中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改革者刘天华(1895—1932)用西式的五线谱记录了梅兰芳的18个戏码。齐如山认为,刘天华的这一曲谱与国乐的逐渐改良乃至侪于世界乐律之林有莫大的关系。(18)梅兰芳在谈及刘天华的曲谱时也指出,“国乐之演进,必终有赖西洋最新之学术”(19)。曾为梅兰芳创作改编了40多部戏的齐如山说,梅兰芳访美的剧目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如此这般,中国古典戏剧和梅兰芳表演艺术的精髓和特点才得以用最好的方式向美国观众展示,而不必刻意使用肤浅的大场面来吸引观众。他们还重点推敲了表演时的舞台设计。梅兰芳动身赴美之前,齐如山和同侪们已思考过如何将美国剧场完全改造成中国式的,来防止任何先入为主地拿中国戏和外国戏比较的企图,从而“保留中国戏剧的真正特征和精髓”(20)。为了找到中国剧场的范本,齐如山调查了大约20多个中国剧场,最终选择了北京故宫的戏台,请画家来绘图。就连舞台上的桌椅也是中国风格的。(21)此外,他们还制作了100多个悬挂在剧场门口的中国灯笼和旗帜,为看座人员准备了中式服装。纽约首演前,他们花了两天时间把美国剧院改造成了中国风格的剧场。(22)与此同时,他们还对戏剧和舞蹈片段再次进行了精心的挑选、修改和编排,好让它们更适合美国观众的口味和喜好。(23)这一做法违背了齐如山最初不准备迎合美国观众口味的初衷。例如,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张彭春(他是中国话剧的先锋之一,梅兰芳赴美期间担任剧团的导演)建议,每晚安排四出短戏,为的是丰富观客的观感,不使他们感到厌倦。除此之外,齐如山还在梅兰芳的节目单中增加了一出改编过的京剧《刺虎》,因为这出戏女主人公的面部表情变化极多,便于美国人理解。事实上,张彭春和齐如山为梅兰芳美国公演挑选的所有剧目都特别注重演员的面部表情。(24)但恰如我稍后将要说明的,也正是因为这些努力,齐如山和梅兰芳后来遭到了来自激进改革者和保守的传统主义者的一致攻击。激进改革者们斥责他们将腐朽的中国戏剧当成中国民族文化精髓的代表介绍给西方;而保守的传统主义者则指责他们为了迎合美国观众口味而做出的改变是以牺牲中国戏剧传统的完整性为代价的。
梅兰芳的访美演出还得到了中国金融界和商业界的支持,其中包括了李石曾和中国银行行长冯耿光等重要人物以及梅兰芳的赞助人的募捐筹款。(25)美国方面,华美协进社襄助了梅兰芳的访美演出,纽约、芝加哥、旧金山和洛杉矶的200多位赞助人给予了支持,其中包括了众多美国名人,比如这个后援会为首的威尔逊夫人(Mrs.WoodrowWilson),美国前驻华公使查尔斯·柯兰(CharlesR.Crane),华美协进社社长孟禄(PaulMonroe),大学教授约翰·杜威(JohnDewey)和乔治·贝克(GeorgePierceBaker),电影明星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Fairbanks)和玛丽·璧克馥(MaryPickford)。(26)梅兰芳启程赴美之前,中国人还在上海为他举办了一个送行会,到场的300多位名人中,有市长、政治家、外交官、名流、商人、文人和记者。(27)
(1) 57
(2) 斯金纳:《梅兰芳的艺术》,《共和国》1930年3月19日(R.D.Skinner,“TheArtofMeiLan⁃fang,”TheCommonweal11[20],March19,1930,p.562)。
(3) 《具有绅士风度的中国“第一女士”》,载《文学文摘》1924年8月23日(“TheGentlemanly‘LeadingLady’ofChina,”LiteraryDigest82[8],August23,1924,pp.34-40)。
(4) 阿特金森:《艺术大使梅兰芳》,《纽约时报》1930年2月23日。
(5) 罗伯特·利特尔:《中国之夜》,《世界》1930年2月17日(RobertLittell,“AnEveninginChina,”TheWorld[NewYork],February17,1930,p.13)。
(6) 斯达克·扬:《梅兰芳》,《新共和》1930年3月5日(StarkYoung,“MeiLan⁃Fang,”TheNewRepublic62[796],March5,1930,p.74)。
(7) 58
(8) 齐如山:《梅兰芳游美记》(1933)第一卷,引自《齐如山全集》第二卷,第2—3页。
(9) 参见梁社乾:《梅兰芳:中国最顶级的演员》(GeorgeKinLeung,MeiLan⁃Fang:ForemostActorofChina,Shanghai:CommercialPress,1929)。希吉斯提醒梅兰芳在观赏外国戏剧并将国外观念要素引入中国戏剧艺术时要注意警惕“一个巨大的危险”,即外国因素会让他“足以代表中国舞台艺术”的“优雅舞姿和精致唱腔”失去“纯洁性”。梅兰芳对此表示同意,并保证会努力保持自己艺术的“纯洁性”。
(10)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第139页。
(11) 同上,第128—129页。为了给国家带来荣誉,齐如山在计划组织梅兰芳访美的过程中充当“文化经纪人”。对这方面的考察,请参见盖伊:《为中华民族营造荣耀:京剧1930年的美国之旅》(NancyGuy,“BrokeringGloryfortheChineseNation:MeiLanfang's1930AmericanTour,”ComparativeDrama,35[3-4],2001,pp.377-392)。
(12)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第140—142页。
(13) 黄保罗:《梅兰芳和他的美国之行》,《密勒氏评论报》1930年第51期(PaulK.Whang,“MeiLan⁃FangandHisTriptotheUnitedStates,”TheChinaWeeklyReview51[6],1930,pp.214-215)。
(14) 59
(15) 刘天华编:《梅兰芳歌曲谱》,1930年,第2页。
(16) 同上,第9—10页。
(17) 梅其驹编:《梅兰芳:中国戏剧》(ErnestK.Moyed.,MeiLan⁃fang:ChineseDrama,NewYork,1929)。梅其驹编:《梅兰芳的太平洋沿岸之行》(ErnestK.Moyed.,ThePacificCoastTourofMeiLan⁃Fang,SanFrancisco,1930)。这些材料包括了对梅兰芳和中国戏剧、男扮女装的历史和重要性、行当分类、哑剧和表演、服装、舞台道具和象征主义、乐器和梅兰芳表演剧目(戏剧和舞蹈作品)的简介。
(18) 刘天华编:《梅兰芳歌曲谱》,第13页。
(19) 同上,第14页。
(20) 齐如山:《梅兰芳游美记》(1933)第二卷,引自《齐如山全集》第二卷,第16页。
(21) 60
(22) 齐如山:《梅兰芳游美记》(1933)第一卷,引自《齐如山全集》第二卷,第46—48页。
(23) 同上,引自《齐如山全集》第二卷,第37—40页。
(24) 来:《缀玉轩游美杂录》,《申报》1930年3月29日。
(25) 齐如山:《梅兰芳游美记》(1933)第一卷,引自《齐如山全集》第二卷,第10—14页。
(26) 《梅兰芳的赞助人》,《纽约时报》1930年2月4日(“SponsorsofMeiLan⁃fang,”NewYorkTimes,February4,1930,p.29)。齐如山:《梅兰芳游美记》(1933)第二卷,引自《齐如山全集》第二卷,第10—15页。
(27) 《梅兰芳欢送会》,《申报》1930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