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梅兰芳在日本首登国际舞台,是甲午战争之后的事情。日本需要从文化上重新定义中国,提升对中国文化和民族特性的真正理解。梅兰芳访日被宣传成了加强中日亲善的重大事件。而梅兰芳也在日本人的“支那趣味”中被接受。这一趣味希望看清中国文化旧有的真正传统,试图对抗现代日本的文化西化。这一事件也同样需要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利益中被理解,为了殖民利益,日本人试图了解中华民族的真实本质。最近,日本学者永田靖(YasushiNagata)指出,二战以前,虽然“日本也知道一些亚洲其他国家戏剧传统与实践的知识”,“但这只能是通过殖民规则的透镜瞥见的理解”(1)。永田靖或许有些夸大,但他的观点无疑支持了我在有关日本对梅兰芳艺术及中国戏剧的宣传与理解的研究中已经论证过的观点——19、20世纪之交以及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日本对中国戏剧乃至更普遍意义上的中国文化的理解,(2)都必须被放置在现代日本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利益的历史、文化和地缘政治语境中来考量。
在20世纪早期的语境中,日本戏剧与不同的戏剧力量(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形成了竞争。梅兰芳在全是现代西方戏剧装备的帝国剧场里演出,是将中国戏剧拉离了原语境后的错置,却有助于日本人在西方现代戏剧影响下重新发现或想象日本戏剧传统,具体化女形传统及其潜在的美学基础,来回应戏剧写实主义和女演员的回归。
考虑到1910年代梅兰芳在日本的首次国际亮相的历史、地缘政治和文化意义,恰是梅兰芳的艺术成就了它的首次国际性胜利,也给日本戏剧界留下了持久影响。梅兰芳访日的文化与政治内涵可能会受到各种思想、诠释、质疑和利用的影响,而梅兰芳预先声明的向世界观众介绍和宣传中国戏剧的目标却无疑已经成功达成。辻听花注意到,梅兰芳1919年访日之后,得益于梅兰芳在日本持久的受欢迎度和影响力,日本人对中国戏剧的兴趣和他们对中国戏剧的态度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在访问中国时会观看和研究中国戏剧。(3)尽管中国批评家对此给予了各种负面评价,梅兰芳的日本之行还是帮助他巩固了日益上升的国内知名度,同时也提升了他的国际形象,为他未来的美国之行铺平了道路。梅兰芳后来回忆道,正因为日本之行的成功,他才获得了1930年美国之行的信心。
1937年至1945年日本全面侵华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用停止演出的方式来反抗日本对中国的占领。十年以后的1956年,梅兰芳率领官方代表团再次访日演出,旨在帮助重建中日关系。如今,也即梅兰芳首次访日的半个多世纪后,中国媒体称赞日本当代最伟大的女形演员坂东玉三郎(BandōTamasaburōV,1950年至今)是“日本的梅兰芳”。坂东玉三郎与祖父守田勘弥(十三世)、养父守田勘弥(十四世)一样,也非常崇仰梅兰芳。20世纪80年代,受到梅兰芳《贵妃醉酒》的启发,(4)坂东玉三郎向日本观众献上了自己扮演的著名的中国贵妃。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向坂东玉三郎传授了京剧的表演技法,使得这部《杨贵妃》成为了一个将歌舞伎与京剧技巧融合在一起的舞蹈表演。(5)同样,由于受到梅兰芳表演的昆剧的启发,坂东玉三郎又去钻研了昆剧艺术,向中国演员学习真正的昆剧表演技巧。2008年,他为了帮助当代昆剧复兴乾旦表演传统,给中国观众带来了一段昆剧表演,剧目是梅兰芳最喜欢的昆剧剧目之一《牡丹亭》。《日本时代》(TheJapanTimes)杂志的评论赞扬坂东玉三郎的“雄心勃勃的计划”不仅“追溯了自己的艺术遗产之根”,而且也“使昆剧归根”(6)。在梅兰芳帮助日本人寻找与保存日本戏剧文化传统的几十年后,受到梅兰芳艺术启发的坂东玉三郎又回过头来帮助中国寻找自己的戏剧传统。
(1) 永田靖:《亚洲戏剧研究的未来可能性》(YasushiNagata,“TheFuturePossibilitiesofInter⁃AsianTheatreResearch,”TheatreResearchInternational35[3],2010,p.295)。
(2) 55
(3) 辻听花:《中国剧与日本人》,《顺天时报》1921年6月29日、30日。
(4) 56
(5) 石山俊彦:《坂东玉三郎与京剧的对话:梅兰芳、杨贵妃及其他》(IshiyamaToshihiko,“BandōTamasaburō,kyōgekiokataru:MeiLanfang,Yokihinokotonado,”Gekkanshinika14[3],2003,pp.50-57)。
(6) 中村凉子:《复兴乾旦》(RyokoM.Nakamura,“Revivingnandan,”TheJapanTimes[Tokyo,Japan],March13,2009)。石山俊彦:《“日本梅兰芳”坂东玉三郎的昆剧迷住了中国观众》(IshiyamaToshihiko,“‘NihonnoMeiLanfang’TamasaburōnokongekigaChūgokuomiryōshita,”Wochikochi29,[June/July]2009,pp.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