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访苏的政治讽刺
在给苏联对外文化关系协会的特别题词中,梅兰芳用精湛的书法记录下了他此行的使命“沟通文化,促进邦交”。(1)梅兰芳在莫斯科时也曾多次表示,他的表演旨在促进和加强中苏人民之文化亲善。(2)如前所述,这也正是中国政府对梅兰芳出访给予政治和财政支持的原因。
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梅兰芳莫斯科首演的这天(1935年3月23日),苏联与日本在进行了近两年的单边谈判之后,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抗议,双方签署了将中东铁路出售给伪满洲国的协定。中国各地的报纸都报道了协定签署的消息。上海出版的《时报》(TheEasternTimes)的头条即是日本与苏联签署协议的新闻,而这条新闻的下面则是另一条重要新闻——梅兰芳在莫斯科音乐厅试演。(3)《字林西报》(TheNorth⁃ChinaDailyNews)刊登了一幅题为《鉴赏家》的漫画,(4)漫画里苏联官员正在观看梅兰芳的演出,而背景则是苏联将中东铁路卖给了日本。这幅漫画后来又被《论语》杂志转载,并用讽刺的笔调将“梅兰芳先生”翻译成了“梅兰芳博士”。(5)颜惠庆曾多次向苏联政府提交正式抗议,还向苏俄外交人民委员会的马克西姆·利特瓦诺夫(MaximLitvanoff)提出过口头抗议。(6)当然,颜惠庆的抗议并没有妨碍他邀请利特瓦诺夫和其他苏联官员到中国驻莫斯科大使馆欣赏梅兰芳的私人演出。(7)内忧外患使得国民政府别无选择,只能忍气吞声地与苏联打交道,饱尝苏联与日本非法交易带来的国耻。颜惠庆在提及苏联政府外交政策的肆无忌惮和公然违背国际法出卖中东铁路后的狡辩时承认:
中国除了提出抗议,拿不出更有效的对策来保护自己在这条非常重要的铁路线上的权益。而我们的人民对于广为宣传的俄国新政权的光荣理想的信任,特别是对于苏联与中国友谊的信心,则因这件事而遭到了重创。(8)
苏联很轻而易举地驳回了中国的抗议,指责中国政府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并以此来为自己对日本的绥靖行为进行辩护。苏联负责国际事务的首席宣传发言人卡尔·拉狄克(KarlRadek)试图证明苏联出售中东铁路的行为是正当的。他说,苏联没有责任冒着国际冲突的风险,来为不努力抵抗侵略者从而不断失去领土的中国人保护中东铁路,苏联人没有义务承担此事可能带来的人员财产损失。(9)值得注意的是,差不多两年之后,几乎就在铁路销售合同签字的纪念日前后,拉狄克观看了梅兰芳的表演。他在夸张地赞美了梅兰芳扮演的女性角色后说,如果将中国演员的表演天才用诸中国民族之解放,则中国必能解脱其束缚获得自由,为此,他代表苏联对于中国目下进行中之解放奋斗表示深切同情。(10)同样,当特列季亚科夫呼吁人们关注中国公众认为苏联“既进步又富有同情心”(11)的看法与中国演员造访苏联的“文化意义”之间的关联时,他或许已在不知不觉中道出了梅兰芳访苏与中苏关系之间颇具讽刺的关联。(12)戈公振在回忆文章中如此解释梅兰芳访苏取得罕见成功的原因:
至于在今日的中国,能应苏联之邀请而不致发生任何疑问的,恐怕要以梅兰芳是最适当的人了。按中苏两国自复交以来,除了使节往还以外,并无什么事可供记载,而况近因中东路的出卖,更显得利害各不相谋。苏联为见好于中国人民起见,不使双方感情过于冷淡,所以对于这次梅剧团的招待,特别热烈。(13)
为了各自不同的国家和政治利益,中国和苏联政府都用梅兰芳访苏的这次文化交流,来缓和或掩盖两国在政治外交上的分歧与冲突。
(1) 梅绍武:《我的父亲梅兰芳》(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51页。
(2) 《梅兰芳谈片》,《大晚报》1935年3月19日。《梅兰芳抵达莫斯科》,《莫斯科日报》(“MeiLan⁃fangArrivesinMoscow,”MoscowDailyNews,March14,1935,p.4)。《戏剧界名流欢迎梅兰芳及其剧团》:《莫斯科日报》(“TheatreNotablesWelcomeMeiLan⁃fangandTroupe,”MoscowDailyNews,March22,1935,p.1)。
(3) 《中东路非法买卖:日俄伪三方今日在东京正式签字》,《时报》1935年3月23日。
(4) 125
(5) 萨帕乔:《鉴赏家》,《字林西报》1935年3月26日(Sapajou[GeorgiiAvsent'ievichSapojinikoff],“AConnoisseur,”TheNorth⁃ChinaDailyNews,March26,1935)。萨帕乔:《一个鉴赏家》,《论语》1935年4月26日,第759页。这幅漫画的署名是萨帕乔。萨帕乔是GeorgiiAvsent'ievichSapojinikoff的艺名。他早年是在沙皇军队里担任中尉,后来为英国人在上海创办的报纸《字林西报》工作,是一位多产的有才华的漫画家。
(6) 《颜大使抗议中东路非法买卖》,《大公报》1935年3月26日。
(7) 《大使馆招待会上的梅兰芳》,《莫斯科日报》(“MeiLan⁃fangatEmbassyReception,”MoscowDailyNews,March21,1935,p.4)。《梅兰芳在苏联:我大使馆设宴招待》,《大晚报》1935年3月20日。丕士:《梅兰芳剧团在俄表演详记》,《大公报》1935年4月10日。
(8) 颜惠庆:《东西方万花筒,1877—1946:自传》(W.W.Yen,East⁃WestKaleidoscope,1877-1946:anAutobiography,NewYork:St.John'sUniversityPress,1974,p.210)。
(9) 《艾泽斯提亚报》(Izvestiia)1933年5月20日,引自吴蔼宸:《中国与苏联:中苏关系研究》,第239页。
(10) 卡尔·拉狄克:《旧中国谱新声》,《艾泽斯提亚报》1935年3月23日(Radek,Karl.1935.“Staryykitaygovoritonovom”,Izvestiia,March23,1935,p.4)。该文中译参见《观梅兰芳表演后拉狄克感想》,《大晚报》1935年3月25日。
(11) 126
(12) 谢尔盖·特列季亚科夫:《我们的客人梅兰芳》,《真理报》1935年3月12日(“MeiLan⁃Fan—nashgost,”Pravda70,March12,1935,p.4)。该文英译参见田民编译:《中国最杰出的戏曲乾旦:梅兰芳生活与艺术资料集》,第160页。
(13) 戈公振、戈宝权:《梅兰芳在苏联》,《国闻周报》第12卷第22期,1935年6月10日,第1—14页。后收入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联》,第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