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希特对梅兰芳艺术和中国表演的阐释
2025年09月29日
布莱希特对梅兰芳艺术和中国表演的阐释
(1)
在关于中国表演的那篇文章的一开头,布莱希特就将中国戏剧里“间离效果的使用”与德国史诗剧里的“非亚里士多德(非移情)式”戏剧联系了起来。(2)布莱希特先是简要阐释了“间离效果”,列举了一系列西方传统中的“间离效果”的实例(如传统德国的民间集市戏剧、马戏团小丑的表演和全景绘画等),随后开始进入对中国表演里“间离效果”的研究。布莱希特断言:“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也懂得间离效果,并且最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手法。”④他列举了中国戏剧里的一些他认为会产生“间离效果”的著名的象征符号,例如表示贫穷的服装、区分人物的脸谱化妆、表示开门的某些特定手势、代表军队的象征符号等等。(3)布莱希特承认“这一切……几乎是无法照搬的”,“要想打破将一个艺术作品作为整体吸收的习惯并不那么简单”,他断言,“哪怕只是要从这大量效果中挑选一个出来研究,也必须要这样做”(4)。我暂且不想质疑布莱希特从中国戏剧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背景中挑选出某些元素和效果来进行讨论时,是否能够公正地评价作为整体的中国戏剧。首先,还是让我们跟着布莱希特的论点,来研究一下“间离效果在中国戏剧中的实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