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梅兰芳男扮女装的争论
反对梅兰芳访苏的人们除了攻击中国戏剧封建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倾向,还发表了大量针对中国戏剧艺术层面的反对意见,其中有不少是针对男扮女装传统的。(1)梅兰芳的乾旦艺术之所以受到质疑和攻击,一是因为它对外国人的中国国民性建构和认知的影响,二是中国戏剧正经历着以西方写实戏剧为模板的改革与发展。
鲁迅反对梅兰芳男扮女装的核心是中国的国民性问题。正是由于鲁迅把男性扮演女性角色的习惯看作是中国国民性或国家地位下降的症状,因为广为传播的女人气感染到中国人民的思想了,擅长无情讽刺的鲁迅言道:“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也就是男人扮女人。”(2)
梅兰芳在回应批判男扮女装的评论时说,男扮女装对于京戏本身的发展并没有什么妨碍,只要技术上过得去,能把戏情演出来,无论男扮女,还是女扮男,对京剧而言,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因为京戏或传统中国戏剧本来就不是写实的。(3)然而,也恰是梅兰芳的男扮女装给观众带来的幻觉效果,却给鲁迅造成了沉重的思想负担。此外,鲁迅的攻击不仅仅是针对梅兰芳的表演,更主要是针对士大夫对演员的腐蚀,针对全国对一个通过扮演女性角色来成就明星地位的男演员的迷恋(“这[男扮女装的照片]就永远挂在照相馆的玻璃窗里,挂在国民的心中”③)。
上海出版的《社会新闻》里有一篇关于梅兰芳访苏的社论,文章认为梅兰芳的男扮女装(即其艺术精华)是畸形的、没有艺术价值可言的病态。这篇评论认为,男扮女装恶形恶状,与当代欧洲发展起来的非常先进的戏剧艺术构成了鲜明对比,着实是个笑话。“则梅兰芳君何必一定要郑重其事的丢回丑去?”这篇评论问道。文章的结论是,中国应有个以强固精神为骨干的现代戏剧作风,以帮助挽回民族性的颓败,这比梅兰芳的赴欧表演要重要得多了。(4)
在德国接受教育的中国著名音乐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王光祈也反对梅兰芳到苏联去表演,声称中国的音乐,特别是京戏的大锣大鼓,(5)不符合欧洲人的优雅品味,肯定会被嘲笑。王光祈认为,男扮女装的习惯和男声的假声演唱太过虚假和不自然,因此京戏的改革应该从男女合演和音乐改良开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王光祈建议,梅兰芳应该结束自己的舞台生涯,转而致力于培养女演员。(6)这种认为梅兰芳男扮女装艺术虚假且不自然的反对性论点,和梅耶荷德、爱森斯坦等苏联戏剧艺术家对男扮女装的夸张赞美形成了鲜明对比。梅耶荷德、爱森斯坦和梅兰芳一样,强调艺术的非写实性或程式性,这种立场可能会让批判梅兰芳的中国左翼批评家们感到惊讶和困惑,却完全符合苏联反写实主义先锋戏剧的趣味。
(1) 114
(2) ③鲁迅(长庚):《论照相之类》,《语丝》1925年1月2日,第9期,第3页。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81—190页。
(3) 周伯勋:《梅兰芳先生访问记》,《中华日报》1934年9月16日、23日。犁然:《在梅兰芳马连良程继先叶盛兰的欢宴席上》,《大晚报》1934年9月8日。
(4) 《挽留梅兰芳君》,《社会新闻》1935年第10卷第4期,第127页。
(5) 115
(6) 季子:《梅兰芳赴俄演剧问题》,《大晚报》1934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