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换的影响——布莱希特对梅兰芳艺术的分析诠释与功能重组

第五章置换的影响——布莱希特对梅兰芳艺术的分析诠释与功能重组

(1)

当苏联的戏剧艺术家们正在就梅兰芳的表演进行公开辩论之时,流亡中的德国剧作家、戏剧导演布莱希特(BertoltBrecht)也在莫斯科旅行。他匆匆写就了几篇关于中国戏曲的短文,记录下了自己从刚刚观看的中国演员的新鲜表演中获得的灵感和想法。恰正是在这几篇短文的基础上,布莱希特后来完成了他的批判性论文、也是20世纪国际戏剧最重要的理论文献之一——《中国表演中的间离效果》。(2)布莱希特的这篇文章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是因为人们普遍认定该文第一次提出了布莱希特理论系统里的原创性概念——“间离效果”,对20世纪的国际戏剧舞台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同时也因为这篇文章对于梅兰芳艺术和中国戏剧的洞见。布莱希特对梅兰芳艺术和中国戏剧的解读,不仅对中国戏剧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作用甚大,而且也对当代中国人阐释和运用中国古典戏剧产生了深远的互文化影响。(3) 本章从布莱希特理论和中国传统戏剧的不同语境和视角出发,批判性地考察了布莱希特以梅兰芳表演为例、对中国表演做出的诠释。本章论证了中国表演与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观念的不同之处,揭示了中国表演的观念和要点是如何被置换进(通过诠释和功能重组[refunctionning])布莱希特的理论话语体系的,又是如何在20世纪30年代布莱希特反对欧洲资产阶级戏剧和日渐居于统治地位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斗争中被重新定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