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政治:理解18世纪法国史》简介
《重估政治:理解18世纪法国史》这本书是由.张弛著创作的,《重估政治:理解18世纪法国史》共有69章节
1
目录
目 录 导言 第一部分 政治体制 一 从国家中心到社会合作法国绝对君主制研究路径及其转向 进步史观中的“国家中心论” 修正派的“社会合作论” 重新界定“绝对君主...
2
导言
本书收录的论文,大体上完成于博士论文出版后五年内。我在博士论文阶段研究法国革命,之后关注点转向了旧制度,不过也只限于1715—1789年这一阶段,未敢延伸到17...
3
第一部分 政治体制
...
4
一 从国家中心到社会合作法国绝对君主制研究路径及其转向[1]
在西欧近代国家发展历程中,绝对君主制是上承封建时代等级制国家(Ständestaat),下启19世纪现代国家的过渡阶段。[2]等级制国家大致出现在12世纪末—1...
5
进步史观中的“国家中心论”
“绝对主义”(absolutisme)是伴随着19世纪现代国家的诞生而出现的新词。在1797年问世的《试论古今革命》中,夏多布里昂第一次使用这个术语,指的是被1...
6
修正派的“社会合作论”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英美学界兴起的修正派,在新的经验研究基础上,展开了针对“国家中心论”解释范式的全面反思与冲击。从整体学术史角度看,修正派的出现与“政治的...
7
重新界定“绝对君主制”
修正派与“国家中心论”争论的焦点问题是绝对君主制与等级社会的关系,这本质上就是政治与社会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两派的看法截然不同,因而他们在对绝对君主制概念的理...
8
“社会中的国家”
20世纪80年代,政治社会学、比较政治制度研究、历史社会学等研究领域在告别了行为主义和世界体系论之后,埃文斯、斯考克波等学者纷纷倡议,重新将国家作为制度分析的核...
9
二 法国革命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废弃与重建[1]
在法国近代史研究中,中央集权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相关论著可谓蔚为大观,但是专门针对革命时期集权问题的研究则明显不足。这或许同制度史的研究范式有关。19世纪初以...
10
“有头无臂”的体制及其成因
国民制宪议会主要通过三部法令,对旧制度行政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1789年12月14日法令设立市府,并详细规定了市镇官员的选举原则,界定了市镇权力。同年12月22...
11
行政权威的恢复与革命政府的建立
尽管1789年体制满足了革命初年的社会政治需求,但体制的内在张力却不容忽视。问题的根源在于观念和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尽管制宪议会仍把国王视为国家的化身...
12
中央集权的强化与延续
综上,应对革命危机必须采取威权手段,这是建立中央集权的必要条件,也是外部条件。但仅有外因是不够的,因为危机早已存在,而议会迟迟没有采取威权手段,对地方依旧放任不...
13
结语
中央集权的国家建设始于旧制度,但是绝对君王并未完成这一事业,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它容许地方特权的存在。路易十四就从未废除过任何一个外省三级会议。这些地方特权本身就...
14
第二部分 政治语境
...
15
三 《法国古今政体论》析义:兼论18世纪法国政治激进主义的起源[1]
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曾前后四次引用一份“公众知之甚少”的手稿。他称赞作者是一位“真正的公民”,手稿的内容则表达了此人对政府正确且良善的观念。[2]伏尔泰对这...
16
时代背景与手稿概况
达让松成长的时代正值法国绝对主义君主制衰相显露之际。路易十四亲政54年间,有32年法国都是在战火硝烟中度过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更是耗尽了法国国力。1715年,...
17
《法国古今政体论》规划的改革
《法国古今政体论》结构严谨,八章内容前后贯通,层层递进。全书以政体定义开篇,继而撰述统治原则,然后比较各国政体的优劣,接着简述法国封建政府与民主政体的发展历程,...
18
“民主君主制”的思想根源
尽管达让松的方案与1789年改革非常相似,但是两者的理论基础完全不同,所体现的政治原则也根本不同。1789年改革表达了人民主权的思想,立法、司法与行政等各部门的...
19
18世纪法国政治激进主义的起源
达让松认为,社会贫瘠,民不聊生,都是那位“奴役了法兰西”的绝对君王的过错。[84]他甚至宣称,如果路易十四还不算暴君的话,那还能有谁配得上这个头衔?[85]此番...
20
四 法国革命时期的财产观念、政治权利与资产阶级的自我认同[1]
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编纂学中,以勒费弗尔和索布尔为代表的经典学派把1789年革命看作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认为革命根源于资产阶级与贵族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两个...
21
阶级神话与问题提出
《法国资产阶级的神话》一书体现了西方史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文化转向后所呈现的新特点。马萨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小册子、陈情书等“软性材料”(soft da...
22
公民权的德性基础
1789年10月29日,制宪议会规定了公民权的纳税标准。积极公民拥有投票权,他们的纳税额相当于非熟练技工的3天工资。而有权当选全国议会代表的公民—所谓的资格公民...
23
创造公民的社会政策
革命时期的许多社会政策表面看来是在转移社会财产,实则不然,其目的不在于满足阶级利益,而是缩减贫富差距,以维系一个能符合“公民共同品格”,且具有独立人格的稳定的公...
24
热月政变的社会意义
共和二年的社会民主实验可能是法国有产者与无产者最后一次联手合作。救国是维系团结的主要原因。一旦这个危机解除,那么在这个曾经对抗特权的阵营内部,便会出现根本性的分...
25
第三部分 政治文化
...
26
五 谁是无套裤汉:身份意识与法国革命前后政治文化变迁探析[1]
谁是无套裤汉?乍一看来,这个问题似乎纯属多余。法国史家索布尔在其扛鼎之作《共和二年巴黎的无套裤汉:1793年6月2日—共和二年热月9日的民众运动与革命政府》(下...
27
“无套裤汉”研究今昔
《共和二年巴黎的无套裤汉》一书是索布尔的法国国家博士论文,出版于1958年。[3]该书一举奠定了他在国际史坛的地位。索布尔本人也因此被称为“无套裤汉历史学家”(...
28
几则材料
自索布尔之后,无套裤汉的形象日渐完整。学界几乎没有人否认,“无套裤汉”代表着一种明确的身份认同。[13]几乎在所有的研究中,我们看到的都是,有一群人自称是无套裤...
29
沙龙中的“无套裤”
“沙龙”原指宽敞雅致的会客厅,在17世纪上半叶逐渐变成了文化生活的场所。起初,这里是玩文字游戏、朗诵诗歌的地方,后来慢慢变成了信息交流、思想交锋、批评时政的舆论...
30
革命初期的“无套裤汉”
法国革命的起源是一个经典问题。传统学派往往强调社会原因,修正学派则重视文化原因,他们各执一词,争执不下。但是,首先对革命做出诊断的并不是历史学家,而是当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