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革命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废弃与重建[1]
在法国近代史研究中,中央集权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相关论著可谓蔚为大观,但是专门针对革命时期集权问题的研究则明显不足。这或许同制度史的研究范式有关。19世纪初以来,中央集权便被纳入文明发展与社会演进的宏观分析框架,这被视为侵蚀特权、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实现身份平等的主要推动力,而革命只是该体制不断强化与完善的一个阶段,并不构成任何意义上的断裂或转折,因此研究价值也就不那么突出。这种范式的影响很广。自由派史家据此来论证革命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强调革命是新的社会与国家成型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一个篇章。[2]保王派借此颂扬绝对君主制的历史功绩,贬低革命的贡献,在他们看来,革命只不过是延续了路易十四的未竟事业。[3]20世纪的制度史研究遵循了类似的思路。泽勒、杜歇等学者将绝对主义与中央集权等同视之。[4]奥利弗-马丁甚至强调集权的过程始于圣路易时代。[5]莫尼耶、安托万等人的研究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趋势。[6]孚雷、贝克等则从政治文化的角度阐述了类似的看法。[7]
这种长时段的研究范式揭示了中央集权对现代政治文化的积极意义,有其合理之处,但在不同程度上模糊了革命阶段的特殊性。论者往往简单地认为革命只不过从旧制度继承了一套已较为完善的集权体制,而忽视了革命过程中行政权力与行政体制所经历的错综复杂的变化。
笔者将集权视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之所以选取这样的角度,是因为革命毕竟是比较特殊的时期,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具体行政职能方面的分工既不明确,又时常变动。笔者认为,在此期间,集权体制所经历的,并不是一个不断强化、不断完善的过程。相反,这个过程极为曲折复杂。最初实行的是推动分权的政策,并借此摧毁了过去的一切制度,包括行政集权,在经历了两年的分权后,才开始逐步恢复集权。笔者将剖析集权制度废弃与重建的原因,并阐释在这一过程中行政原则与中央集权的性质发生了何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