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恐慌》:一部不好读的名著

《大恐慌》:一部不好读的名著

这是一本文化史和心态史名著,但是与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现的同类著作相比,很不好读。书里既找不到“屠猫”这样有趣的切入点,也没有任何一处让人觉得亲近、从直观上不觉得有距离的情节。《大恐慌》分析的不是单个事件,而是成千上万个类似的事件。勒费弗尔关心的也不是某一个地方的问题,而是上千个市镇的情况。但是,他既不交代革命爆发后的过程,也不概述法国的地方情况和封建制度。不管涉及什么人,亚瑟·杨格也好,米拉波也罢,他也不会想着要谈一下此人出生在哪里,持什么立场。或许本书涉及的人物和地点太多,要是一一介绍,可能有损本书的精炼与简洁。不过,勒费弗尔写得也太简洁了,好像读者都和他一样熟悉大革命。他也没有任何“引子”,非常“粗暴地”把读者一下就带入某个微观场景,身处一群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之中,却对他们毫无概念。下一章,勒费弗尔又用极其精练、高度概括,却丝毫不显空洞的笔调,以一种宏观视野讲述正在这片六边形的土地上蔓延的骚乱与恐慌。说实话,这种阅读体验不太好,非得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屏气凝神,才有可能不会觉得“头昏目眩”。我敢保证,勒费弗尔绝没有想过要把这本书写成通俗易懂的畅销读物,也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这本书会被译成很多语言,成为历史学名著。作为终身秉持美德精神的史家,这些肯定不在他的考虑中。

幸好,本书的中译本有三位专家写的导论,概述了“大恐慌”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以及本书的影响。高毅教授是国内研究法国革命史的权威,也是笔者的导师。塔克特(即“谭旋”)是英语学界中最重要的革命史学者。他的研究独树一帜,不盲从,不跟风,任凭文化史风起云涌,不为所动,他秉持传统取向,坚持档案研究,专注研究革命起源与恐怖统治长达30余年,即便在现代西方学界也不多见。他仰慕勒费弗尔已久,曾为收入“普林斯顿经典丛书”的《法国大革命起源》新版写序。毕亚尔是心态史家佛维尔(Michel Vovelle)弟子,担任《法国大革命年鉴》主编一职,任罗伯斯庇尔研究会主任,是马蒂厄、勒费弗尔开创的法国大革命经典学派的“传人”,2014年新版《大恐慌》便由他作序。

但是,就《大恐慌》这样一部精致而娴熟的著作来说,任何概述即便不歪曲原意,也必定无法原汁原味地体现原书的神采。试看第三篇第六章,这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勒费弗尔熟练地叙述每一股恐慌的发生,谣言的传播。不论是谣言还是恐慌,在他笔下,好像都成了一个可以触摸的东西,更准确地说像是猎物,而他就像猎人,带着史家特有的敏锐,追捕猎物。静心阅读,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发现蛛丝马迹时的那种欣快,甚至可以想象出他从某个村长家的阁楼角落里搬出一捆积满灰尘的材料,解开绳子时的表情。晚年的勒费弗尔经常会回忆说,这是令他最难忘的感觉,为研究恐慌,他跑遍了能去的每个村庄,花十年时间搜集档案,这是他人生难忘的一段蜜月。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浸透了他多年的扎实研究。

本书的内容繁复,线索繁多,但整体结构并不复杂,概括起来,大约有三部分内容,即大恐慌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原因可以分长期与短期两种,长期来看有18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衰退累积以及法国三个等级的社会结构等因素,短期的社会经济因素则包括1788年歉收、不当的粮食政策、游民增多、1789年年初以来的粮食骚乱,政治因素包括从全国三级会议召开后骤然出现的希望以及随之而来的不满与焦虑,又恰逢夏收,农民更有理由不安。在勒费弗尔看来,大恐慌不是源于阴谋,而是来自几个独立的源头,他大概梳理了几个中心:克利松附近、曼恩、克莱蒙、圣夫洛朗坦、隆勒索涅。源自这几个地区的恐慌,向周边蔓延,彼此有交会,而且在传播过程中,某些偶发事件强化了恐慌,结果大恐慌几乎遍及全国。在最后一章,勒费弗尔交代了恐慌的结果:强化了第三等级团结以及新生民族的团结,间接地推动了“八四法令”的诞生。读者也可参阅塔克特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