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为理论

一、行为理论

一种理解成瘾的途径是关注行为。例如,行为心理学方法认为,虽然成瘾者无法战胜自己的冲动,但最终没有人会像疾病模型所显示的那样失控。人总是被自己的选择所感动。

有些人有时不能激励自己在特定的情况下选择他们想要做的事情。第一章在意志薄弱的哲学框架下对此进行了思考。根据乔治·安斯利的微观经济学方法,成瘾者对诱惑的屈服是2种内在动机力量竞争的结果,其中一种由于潜在回报的时间接近而战胜了另一种。根据这个理论的某些假设,它是在做一种带有自由意志碰撞的游戏,它表明,尽管成瘾者在面对即时奖励时屈服了,但他们确实有能力做出不同的选择。要了解这一理论是如何运作的,首先要承认,行为人有被限制去选择他之前承诺最大回报的选项,这并不是最理性的选择。与古典经济学家不同,行为经济学家在我们的价值评估中把情感因素也包括在内。这似乎是一个相当确定的假设,但正如我们在第一章中观察到的,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人会选择自己认为不会带来最大回报的选择。安斯利认为,解释成瘾反复复发的方法,不是假设人作为一个整体的行动者,根本没有作出决定的能力,而是被迫的,就像来自外部(无论是他的大脑还是其他东西)的强力,在这个意义上行为人所做出的选择是无法控制的。从理性观察者特有的视角来看,成瘾者自由选择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在安斯利看来,个体应该被理解为2个或者多个独立的行动者,或者是从连续的动机状态来看待个体行为,不同的行动倾向和行为动机将决定个体的行为选择。

然而,正如安斯利和他的同事约翰·蒙特罗索发现,判断即时可用的好处(即使价值较低)是否比只在未来可用的好处更可取这一普遍现象,在依赖物质的人群中比在我们其他人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过去的30年中,众多行为经济学家、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实验结果一再证明,包括吸烟者、可卡因和甲基苯丙胺使用者、成瘾者和酗酒者在内,与对照组相比,这类人群对未来的折现率都要高得多。与长期的好处相比(如远离成瘾的生活状态),人可能会回避奖励,因为奖励的价值偏低,但当奖励触手可及时,人的偏好就会突然转变。虽然这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事实,但在药物使用者中,对更近而不是更远的奖励偏好的差异更明显。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吸毒者和药物依赖者对奖励的折扣更大,即使那些奖励是金钱,可能与他们的成瘾没有什么关系,即使延迟很短,他们对奖励的折扣也比非吸毒者大得多。

然而,正如蒙特罗索和安斯利所意识到的那样,相关性并不是因果关系,即使存在因果关系,所进行的研究也没有说明这种关系的走向。成瘾可能是成瘾者对未来商品的大幅折价的原因,也可能是这种折价的结果。尽管如此,这种特殊类型的折扣确实说明了物质依赖者的冲动,或许还暗示了这一点:只要短期可用的善还在一定距离内,人们对长期善的偏好就会相对稳定,一旦短期可用的善变得迫在眉睫,这种折扣就会突然大幅逆转关于他们自我控制的能力。安斯利和蒙特罗索认为,这些意想不到的偏好的急剧转变,最好的解释是假设一个人的2个“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或者2种动机状态。安斯利提出的模型首先假定,“心理过程的习得程度取决于它们得到的回报”,所以人们会做能给他们带来回报的事情。然而,让这一点更加复杂的是,人们并不是简单地喜欢一种奖励而不喜欢另一种奖励;相反,他们的偏好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影响。安斯利说,在这个明显受经济影响的模型中,双曲线偏好曲线表明,相互矛盾的过程会为行为人的行为相互竞争。在某一时刻,我对于未来的自我可能喜欢的东西是无法控制的。因此,尽管成瘾者会珍惜清醒的自我,但自我的状态在时间轴上并未统一,因此存在着可能性(如果某件事不存在,也存在这种可能性),当诱惑再次出现,成瘾者的偏好会突然改变,他可能会发现自己再次陷入成瘾的行为模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