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调查三 非典型瘾品知信行调查

实证调查三 非典型瘾品知信行调查

网瘾,到目前为止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是另一种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较大影响的“瘾”,却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那就是零食的成瘾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人们日常饮食中,零食的地位日益凸显。现在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上不再只是正餐,而更多的是正餐之外的需求——零食。对于大学生而言,零食已经成为其生活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零食相比起毒品和烟酒等具有明显的成瘾性的物质来说,其所具有的成瘾性并不明显,但是由于零食的原始食材或者添加剂的影响,可能会让人产生愉悦感从而具有一定的成瘾性,所以在摄入量和频率达到一定时就会让人产生物质依赖,即成瘾。

国外的研究人员在21世纪初就开始对食物成瘾进行研究,但是对零食和饮品成瘾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食物的成瘾或者零食与肥胖的关系。赫瑟林顿(Hetherington)在《食物渴求与成瘾》中,从情绪、节食和饮食障碍等方面讲述了导致食物成瘾的因素,并认为大部分的食物成瘾与心理、生理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相关。尼科尔(Nicole)等人在糖成瘾的实验中证明,糖是具有一种天然成瘾的物质。有学者认为,椒盐类的食物经过精加工后也会产生瘾性。2009年,耶鲁大学研究人员发表的《耶鲁食物成瘾量表》,通过实验验证高脂肪、高糖量等食物可以量化其成瘾性。

国内有学者认为,零食瘾是一种新型上瘾的形式。学者们通过对学生每月零食的消费,消费的原因、频率和口味,零食对身体影响的认识以及情绪对零食消费的影响等的调查,认为大学生在零食选择时具有盲目性。大部分大学生以零食的口味去选择零食而不是依据零食所具有的营养价值,同时大学生过于依赖零食。大学生摄入零食情况很普遍,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而且用零食代替正餐及早餐者也占有很高的比例。有研究者发现,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上存在着一种“享乐性贪食”现象,这种现象仅仅是为了获得愉悦感而进行过度摄食。还有学者认为零食中的糖、盐和脂肪是更容易让人上瘾的配料。《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提出,在恰当的时间消费合理量的零食对身体是有益处的,指出零食其实也是摄取营养的一种途径,可以补充正餐所缺的营养成分。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广州市的大学生进行零食的知信行调查,帮助大学生意识到零食的成瘾性问题,让大学生对非典型瘾品有更多的关注和了解,从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并依据大学生对零食的认知和行为倾向给出合理的建议,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零食选择观。

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广州市内广州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财经大学、中山大学新华学院5所高校的在读大学生,年级从大一至研究生。

2 调查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自行制作问卷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以网上发布问卷调查作为主要调查方式搜集资料数据,针对广州市内5所高校的在读大学生采取随机方式进行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15份,回收311份,问卷回收率98.73%,其中有效问卷为301份,有效问卷率96.78%。

2.2 个人访谈法

按年级选取3~5名大学生进行访谈,就问卷部分题目进行深入的访谈。

2.3 文献研究法

通过图书馆、网络和中国知网查阅国内外有关食物成瘾、大学生零食食用的文献和书籍资料,对食物成瘾和大学生零食食用的基本情况做较详细的了解,并为后续的调查问卷设计和论文撰写提供借鉴和资料准备。

2.4 统计分析法

采用问卷星网页,spss20.0录入数据,运用spss20.0进行描述统计和交叉分析。

结 果

1 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实际调查315人,其中问卷共发放315份,回收311份,有效问卷301份,问卷回收率98.73%,有效问卷率96.78%;访谈共5人。调查问卷由5部分组成,分别是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零食和食品添加剂的基本认知、零食需求态度、零食摄入行为选择的调查和成瘾分析,问卷共22题。

此次的调查对象,男性占27.24%,女性占72.76%;本科低年级学生占42.52%,本科高年级学生占46.84%,研究生占10.63%;经管类专业学生占45.18%,理工类专业学生占26.58%,文史类专业学生占14.29%,医药类专业学生占11.63%,其他类专业中艺术类和教育类共占2.32%。在本次调查中,籍贯为农村的学生占61.13%,城市学生占38.87%;来广州上大学前生活在华东地区的学生占6.98%,华中地区学生占6.64%,华南地区学生占80.07%,西南地区学生占3.99%,西北地区学生占1.66%,东北地区学生占0.66%;月生活费在800元以下的学生占15.28%,800~1500元的学生占67.44%,1500元以上的学生占17.28%。具体见表2-3-1~表2-3-6。

表2-3-1 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

表2-3-2 调查对象的年级构成比例

表2-3-3 调查对象的专业学科比例

表2-3-4 调查对象的籍贯构成比例

表2-3-5 调查对象上大学前所生活地区比例

表2-3-6 调查对象一个月生活费所属范围

2 零食和食品添加剂的基本认知状况

本研究以大学生对零食和食品添加的基本认知为切入点,调查大学生对非典型瘾品的认识状况。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对零食和食品添加剂的认知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大学生关于零食所含卡路里大小情况认识不足,但普遍认为过量食用零食对身体有害

根据薄荷(在线体重管理平台的食品营养数据库)中的热量查询得出,比较每100克的膨化食品、果脯和什锦糖果所含的卡路里大小的结果为,膨化食品所含卡路里>什锦糖果>果脯;消耗50克的牛肉干、豆干(辣条)和芒果干所需时间的运动时间大小为牛肉干>豆干(辣条)>芒果干。问卷结果显示,有52.16%的大学生正确地选择了每100克不同种类的零食之间卡路里含量大小,但是仅有44.85%的大学选择了消耗50克的牛肉干、豆干(辣条)和芒果干所需时间的运动时间大小这个正确的答案。在对关于零食所含卡路里大小的问卷题目中,回答正确率为48.6%,可看出大学生对零食所含卡路里大小的认识不足。根据表2-3-7中数据得出,卡方检验P 值<0.05,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不同种类零食所含卡路里大小认识情况有差异,专业是影响认识深浅的因素之一,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图2-3-1、图2-3-2,表2-3-7、表2-3-8。

图2-3-1 每100克的膨化食品、果脯和什锦糖果所含的卡路里大小

表2-3-7 不同特征大学生对不同种类零食所含卡路里大小认识情况

图2-3-2 消耗50克的牛肉干、豆干(辣条)、芒果干所需时间的运动时间大小

表2-3-8 不同特征大学生对消耗不同种类零食所含卡路里时间大小认识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53.16%和25.91%的大学生认同及非常认同过量食用零食对身体有害。根据卡方检验得出,P 值<0.05,说明年级是影响大学生对过量食用零食对身体有害认识的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图2-3-3,表2-3-9。

图2-3-3 调查对象认为过量食用零食会对身体有伤害

表2-3-9 不同特征大学生对过量食用零食会对身体有伤害的认同情况

2.2 大学生对零食所含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度和关注度均较低

由调查可知,对于是否有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零食,13.62%的大学生认为肯定有,41.20%的大学生认为可能有,36.21%的大学生认为肯定没有,仅有约9%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在现代食品工业中,食品添加剂是一个合法合理的存在。仅有36.21的大学生正确认识零食中的食品添加剂的存在,而更多的大学生对食品添加剂抱着一种不确定的认识(41.20%),由此可看出大学生对零食所含添加剂的认识度较低。根据卡方检验P 值<0.05可知,不同专业和年级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有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图2-3-4,表2-3-10。

图2-3-4 是否有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零食

表2-3-10 不同特征大学生认为是否有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零食情况

调查显示,在购买零食时总是关注所含食品添加剂的大学生仅有9.63%,有28.24%的大学生在购买零食时偶尔关注食品添加剂,有38.54%的大学生在购买零食时很少关注其所含食品添加剂,还有23.59%的大学生存在购买零食时从不关注所含添加剂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零食添加剂的关注度较低。根据卡方检验得出,年级是影响大学生购买零食是否关注其所含食品添加剂情况的影响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图2-3-5,表2-3-11。

图2-3-5 买零食时关注所含食品添加剂情况

表2-3-11 不同特征大学生购买零食时关注其所含食品添加剂情况

注:本科低年级指大一、大二学生,本科高年级指大三、大四、大五学生。

2.3 大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度高于对零食的基本认识

问卷结果显示,有84.39%的大学生正确地选择了柠檬酸是食物添加剂,有61.46%和41.20%的大学生认为碳酸氢钠和咖啡因是食物添加剂,但仅有22.26%的大学生正确选择维生素C 是食物添加剂。值得关注的是,有42.52%和23.59%的大学生认为麦芽糖和氯霉素是食物添加剂。根据麦芽糖的成分可以知道其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种,可作为营养剂,并非作为食物添加剂。氯霉素作为一种抗生素更不能作为食物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在日常的饮食生活中较为常见,但从表2-3-12中可看出,大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对添加剂的认识度和关注度均不高,但是比较大学生对食品添加剂认识(52.6%)和零食认识(48.6%)的平均正确率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略高于零食的基本认识。详见表2-3-12、表2-3-13。

表2-3-12 调查对象对零食及添加剂认识情况

表2-3-13 调查对象对部分添加剂认识情况

3 零食态度分析

本研究从大学生对零食成瘾和摄入零食的态度,以及在摄入零食时的状态和感受等方面来讨论大学生对零食的态度。

3.1 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喜爱零食,对零食成瘾的态度有不同,并为了身体健康关注和控制零食的摄入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49.5%的大学生喜爱零食(9.9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非常喜爱零食,有39.53%的大学生喜爱零食),有50.5%的大学生对零食的态度是不喜爱或一般(43.52%的大学生对零食一般喜爱,有6.31%的大学生不喜爱零食,仅有0.7%的大学生非常不喜爱零食)。超过半数的受调查的大学生喜爱零食,但是喜爱零食的比例和人数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因此认为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喜爱零食,但不具有明显的普遍性。有47.51%的大学生认同零食具有成瘾性,有52.49%的大学生不认同或者不清楚零食具有成瘾性,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零食成瘾的态度不同。调查对象对于为了身体健康是否应该关注和限制每周吃零食的次数和数量的看法有明显的差别。有2.99%的大学生认为为了身体健康关注和限制每周吃零食的次数和数量这个观点非常不符合其个人观点,有3.65%的大学生认为不符合其个人观点,有23.59%的大学生认为一般符合其个人观点,有42.86%和26.91%的大学生认为为了身体健康应该关注和限制每周吃零食的次数和数量符合与非常符合其个人观点。根据数据可知,有93.36%的受访大学生仍会为了身体健康去关注和控制零食的摄入。详见表2-3-14、图2-3-6。

表2-3-14 调查对象喜爱零食及关注和限制每周吃零食的态度

图2-3-6 调查对象对零食成瘾的态度

3.2 大学生在摄入零食时的状态和态度较为稳定

问卷调查显示,有3.65%和10.63%的大学生认为心情好的时候非常不符合和不符合更想食用零食,有36.21%和39.20%的大学生认为心情好的时候更想食用零食一般和符合其个人情况,有10.30%的大学生认为心情好的时候更想食用零食。有1.66%的大学生认为心情不好的时候更加不想食用零食,有11.63% 的大学生认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不想食用零食,有35.88%和37.21%的大学生认为心情不好的时候更想食用零食一般和符合其个人情况,有13.62%的大学生认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更想食用零食。根据数据情况得出,在心情好或者不好的状态下,选择一般和符合的人数均较多且较为稳定,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摄入零食时的状态和态度较为稳定。详见图2-3-7、图2-3-8。

图2-3-7 调查对象心情好的时候会更想食用零食

图2-3-8 调查对象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更想食用零食

3.3 大学生普遍认为在吃零食时带来“心情的愉悦感胜过味觉的享受”是上瘾的表现,且大部分大学生有此感受体验

调查结果显示,在对调查对象调查认为在吃零食时带来“心情的愉悦感胜过味觉的享受”是上瘾的表现时,有4.98%的大学生认为非常不符合,有20.27%的大学生认为不符合,认为一般的大学生占37.54%,32.56%的受访大学生认为符合,仅有4.65%的大学生认为非常符合。对于吃零食时带来“心情的愉悦感胜过味觉的享受”是上瘾的表现,74.75%的受访大学生持有肯定的态度。对大学生调查其在吃零食的时候是否存在有“心情的愉悦感胜过味觉的享受”的感觉时,有2.66%的大学生认为非常不符合,19.27%认为不符合,35.22%认为一般,36.54%认为符合,6.31%认为非常符合。根据数据可以得出,有78.07%的调查对象认为在吃零食的时候存在有“心情的愉悦感胜过味觉的享受”的感觉。详见表2-3-15。

表2-3-15 对摄入零食成瘾心理态度及个人摄入零食的心理感受

4 对零食摄入的行为选择

本研究从对零食的选择、零食的花费、摄入零食的频率和零食摄入的关注度等方面对大学生零食摄入的行为进行分析。

4.1 大部分大学生最常食用的零食种类为膨化食品类

从调查结果得出,大学生最常食用的零食种类差别较大。膨化食品类(薯片、饼干等)零食是大学生最常食用的零食,有126人,占41.86%;最常食用果脯类 (话梅、芒果等)的大学生有36人,占11.96%;有9.97%的大学生最常食用糖类(软糖、水果糖、巧克力等);有9.30%的大学生最常食用果仁类(杏仁、开心果等);最常食用肉脯类(牛肉干等)、豆干类 (辣条等)和其他零食的大学生分别占比8.97%、13.29% 和4.65%。详见表2-3-16。

表2-3-16 最常食用的零食种类

4.2 大部分大学生每月购买零食的费用在300元以下

问卷调查得出,每月购买零食花费在100~300元的大学生有111人占36.88%,有16人占5.32%每月零食上的费用有300~500元,仅有5人占1.66%的大学生每月花费500元以上购买零食,每月购买零食花费少于100元的有169人占56.15%。根据数据可知,有93.03%的大学生每月购买零食花费在300元以下。详见图2-3-9。

图2-3-9 调查对象每月购买零食的费用

4.3 大学生摄入零食的频率及食用习惯较为合理

问卷中,每周食用零食的频率为每天都吃的大学生有18人占5.98%,每周有4~5天吃的有33人占10.96%,每周有1~3天吃的有146人占48.51%,有100人占33.22% 的大学生每周很少吃零食,仅有4人占1.33%的大学生从来不吃零食。每天把零食作为早餐食用的大学生有1.33%,有2.99%的大学生每周4~5天把零食作为早餐,有21.26%的大学生每周1~3天把零食作为早餐,有33.22%的大学生每周少于1天把零食作为早餐吃,还有41.20%的大学生从不把零食作为早餐食用。受访大学生每天或每周4~5天吃零食和把零食作为早餐的仅占16.94%和4.32%,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零食摄入的频率和食用习惯较为合理。详见表2-3-17。

表2-3-17 调查对象食用零食及把零食作为早餐食用的频率

4.4 大学生普遍对零食摄入的次数和数量较少关注和限制

由调查结果可知,对于是否关注和限制每周吃零食的次数和数量,偶尔(一周1~3天)关注和限制的人数最多,分别有122人占40.53%和112人占37.21%,有5.32%的大学生每天关注和限制,有13.95%的大学生经常(一周4~5天)关注和限制,还有28.24%和28.57%的大学生很少(每周少于1天)关注和限制,有11.96%和22.59%的大学生从不关注和限制每周吃零食的次数和数量。从关注和限制每周吃零食的次数和数量的频率来看,大学生普遍对零食摄入的次数和数量较少关注和限制。详见表2-3-18。

表2-3-18 调查对象关注和限制每周吃零食的次数和数量

5 零食成瘾分析

由调查结果得出,大学生在对零食成瘾性的认识具有差异,同时对其整体态度不明确,但是零食摄入行为较为合理。根据耶鲁大学食物成瘾评价量表计算得出,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6.98%的学生对零食上瘾。

5.1 大学生对零食是否具有成瘾性的认识存在差别,但零食摄入行为较合理

问卷显示,有47.51%的大学生认同零食具有成瘾性,有27.91%的大学生认为零食不具有成瘾性,还有24.58%的大学生不清楚零食是否具有成瘾性。在调查对象中,有52.49%的大学生不认同或者不清楚零食具有成瘾性,认同零食具有成瘾性的大学生并不多,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零食成瘾的认识具有差异,同时对其整体态度不明确。认为每天都吃零食会导致成瘾的大学生有占比40.86%,认为每周吃4~5天会导致成瘾的占比25.58%,有5.32%的大学生认为每周1~3天吃零食会导致成瘾,仅0.33%的大学生认为每周少于1天吃零食会导致成瘾。受访的大学生中每周吃零食少于3天的大学生有占比83.06%,每周有4~5天吃零食占比10.96%,还有5.98%的大学生每天吃零食。详见表2-3-19,图2-3-10、图2-3-11。

表2-3-19 调查对象是否认为零食会上瘾

图2-3-10 调查对象认为可能会导致零食成瘾的食用频率

图2-3-11 调查对象食用零食的频率

5.2 只有少部分大学生对零食上瘾

根据耶鲁大学食物成瘾评价量表,只要同时符合量表中的2种症状,可以判断为食物上瘾。

问卷数据显示,其中符合“物质摄入比计划的量更大或时间更长”的大学生占11.30%,符合“在获得物质、使用物质或从其影响中恢复的必要活动方面花费大量时间”的大学生占25.58%,同时符合2种症状的大学生占6.98%,详见表2-3-20。

表2-3-20 耶鲁大学食物成瘾评价量表

注:分值≥1为符合,分值<0为不符合。

讨 论

本研究以广州市大学生对零食成瘾为切入点,讨论大学生对非典型瘾品的知信行。根据问卷数据,对大学生在零食、食品添加及零食成瘾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

1 大学生对零食和食品添加剂的认知存在不足

零食本身及食品添加剂是导致成瘾的因素,从大学生对零食和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可以反映大学生对非典型瘾品的认知状态和认识情况。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对零食和食品添加剂的认知存在不足。下面对这2个问题进行讨论,探讨大学生对其认识不足的原因。

1.1 大学生对零食缺乏正确的基本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同时大学生形成了趋于多元化的消费结构。原来对食物只追求温饱,到现在追求多样的食物消费。现在各式各样的零食成为大学生的又一新的消费方向,零食消费在大学生日常的饮食消费中也日益增加。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零食消费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水平和生活面貌。

根据调查结果,有79.07%的大学生认为过量食用零食对身体有害,充分认识到过量摄入零食对身体的危害性,但是分析结果显示,在比较不同种类零食所含卡路里大小和消耗时间大小时,只有52.16%和44.85%的大学生正确知晓比较结果,可知,大学生虽然对零食的危害性有较深刻的认识,但其对零食的基本认识掌握程度一般。

现当代大学生在最开始接触零食时,其认识是来源于父母和身边的人。现在的大学生父母多数为20世纪七六十年代的人,当时对食物问题没有现在的高关注,很多家长误认为零食也是一种食物,只要可以吃的东西就是好的,所以只要孩子要吃就买,结果给孩子养成了喜欢吃零食而不是去了解零食的习惯。根据问卷结果分析,不同的专业对零食的基本认识有所不同,由于大学生在上大学前接触到的知识基本上是为了升学做准备,全身心地投入到备考,对零食几乎没有系统地认识过,在上大学后经过专业课和课外学习的认识后,对零食的基本认识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所以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零食和选择零食,开展相关的课程或活动增加大学生对零食的基本认识有一定的必要性。

1.2 大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缺乏必要的认识度和关注度

食品添加剂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0760—2014)对食品添加剂定义为: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盒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由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可知,在我们的食品中会存在某种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的添加剂。

从调查结果看,36.21%的大学生认为肯定没有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零食,有50.17%的大学生认为可能有或者不知道,对食品添加剂抱着一种不确定的认识,还有13.62%的大学生认为肯定有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零食,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在购买零食时总是关注所含添加剂的大学生仅有9.63%,所以大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缺乏认识度和关注度。

通过卡方检验分析数据和访谈得知,不同的年级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度和关注度有所不同,研究生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度会高于本科高年级和本科低年级学生,但是在购买零食时对食品添加剂的关注度却低于本科高年级和本科低年级学生。通过访谈得知,本科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在购买零食时更多关注的是零食的品牌、外观和味道,在关注品牌的同时也会去关注零食所含的添加剂,但是频率仅在偶尔和很少占多数,更多的还是关注在品牌和味道上。随着知识的增加和对时事的关注,研究生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较高,但是非专业研究食品的研究生更多地是对食品添加剂的了解,但在购买零食时却较少去关注。

2 大部分大学生选择零食摄入的种类较为单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食品也向着方便和快捷的方向发展。WH0公布的全球十大类垃圾食品中,膨化食品是其中一类。

问卷显示,膨化食品类(薯片、饼干等)零食是大学生最常食用的零食,占比41.86%,最常食用果脯类、糖类、果仁类、肉脯类和其他零食的大学生分别占11.96%、9.97%、9.30%、8.97%、13.29%和4.65%。

虽然没有十分充足的证据证明精制食物一定会像具有瘾性的物质那样起成瘾的作用,但调查表明引起成瘾行为的对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些经过加工的精致食物。大学生对经过精致加工的食品的摄入欲望会有所增加,精致加工的食品更容易带有成瘾性的倾向。我们认为食物在未经现代化的加工和提炼(称为自然物质)时是不会产生成瘾性的,人们摄入自然的物质仅仅是为了提供人体保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必要成分,但经过加工后,食物原有的适应性被破坏,可能会形成一种具有成瘾性倾向的物质。精加工过的食物通常是由多种食物成分和多种食品添加剂混合而成的,这样更容易增加人们对其的成瘾性,如人们会强制自己去追求和消费那些精加工的糖类和淀粉类食物。

由于美拉德反应,膨化食品在经过膨化过程后,会增加食品的色、香、味;同时在制作过程中也会添加多种食品添加剂,如糖精、食用色素等。从美拉德反应和添加多种食品添加剂上可以看出,膨化食品是经过精加工的零食,从上述可知精致食物更容易引起成瘾行为,受访大学生摄入零食的种类较单一,多以膨化食品为主,所以大学生对零食成瘾的倾向可能会比较大。

3 大学生对待零食成瘾的整体态度不明确,但行为倾向较为合理

有研究人员提出,食物成瘾是指人们对食物的一种非正常的摄入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从其他的成瘾现象中延伸而来的。学者们从生理的表现指出了食物成瘾会影响大脑的报偿机制。我们知道在心理上,当摄入成瘾物质时人身心都会有轻松、愉悦的感受,但是当长期食用后,需要摄入更多来满足身心需要。如果减少或者停止食用该食物,往往会伴有特定的瘾性戒断症状,如心慌、烦躁等。

根据问卷结果,有47.51%的大学生认同零食具有成瘾性,有27.91%的大学生认为零食不具有成瘾性,还有24.58%的大学生不清楚零食是否具有成瘾性。在调查对象中,有52.49%的大学生不认同或者不清楚零食具有成瘾性,认同零食具有成瘾性的大学生并不多。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零食成瘾的认识具有差异性,同时对其整体态度不明确。有74.75%的大学生认为吃零食时带来“心情的愉悦感胜过味觉的享受”是上瘾的表现,并且有78.07%的调查对象认为吃零食的时候存有“心情的愉悦感胜过味觉的享受”的感觉。在心理上,大部分大学生认为零食具有成瘾性,但是在对单独认为零食是否具有成瘾性做出判断时,大学生的态度不太明确。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零食是否成瘾态度不明确。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零食的危害性认识较高,有53.16%和25.91%的大学生认同及非常认同过量食用零食对身体有害,且有93.36%的受访大学生会为了身体健康去关注和控制零食的摄入,每周吃零食少于3天的大学生有250人占83.06%,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零食摄入的行为倾向较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