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瘾的外部影响因素

第三章 成瘾的外部影响因素

人不会成为孤立的成瘾者。除了被广泛引用的研究表明社会联系对于生存至关重要之外,在过去20年里,许多关于成瘾的研究都集中在儿童时期影响对后来的药物使用和滥用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影响对成瘾的过渡和康复的重要性。就我们的研究目的而言,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此庞大的研究结果如何表明社会关系对成瘾的影响与我们讨论过的任何一种理论相一致?增加或减少个体成瘾风险和希望摆脱成瘾方面所起的作用似乎否定了这种两面对立。

格雷戈里·贝特森(Gregory Bateson)在他的《自我控制论:酒精中毒理论》(Cybernetics of Self:A Theory of Alcoholism)中,将酒精成瘾描述为酗酒者与他的世界之间的一种无序关系。[1]在贝特森看来,酗酒和普遍的成瘾,不仅仅是大脑奖赏回路中多巴胺水平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联想学习的问题,甚至不仅仅是与诱惑和争论作心理斗争的问题。相反,它涉及个体与他所处的世界不同步。根据贝特森的观点,只有在整个系统的背景下才能理解那些有成瘾问题的人。他说,成瘾者的行为和信仰,以及对他来说存在的世界,都交织在一个不可简化的矩阵中。

成瘾者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通常是无意识的)将决定他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并在其中采取行动,而他感知和行动的方式将决定他对这个世界本质的看法。活着的人因此被束缚在一个认识论和本体论前提的网络中,无论终极真理或谬误如何,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将成为他的自我验证。[2]

根据贝特森的观点,成瘾者对世界的看法决定了他的行为和感受,而这些信念和感受反过来又决定了他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因此,贝特森对成瘾者困境的分析依赖于将人类构建为一个本质上嵌入其中的有机体,其所处的环境影响着他是谁,并受到他的影响,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因果循环。因此,贝特森与我们的假设一致,即上瘾是一种从一个复杂的、层次分明的组织系统中产生的现象。事实上,他提出了一个解释系统。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成瘾的模式发生在一个在许多相互作用的层次上持续振荡的系统中。自我的行为是动态的,并与这样一个系统所显示的连续振荡相联系。[3]所有的生物体都是复杂的动态系统,不断变化的相互作用模式,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模式会导致人们从自己的角度去体验。这些自我是涌现的动态行为模式,总是与它们的环境相互作用。基于这一框架,贝特森从生态学的角度思考成瘾个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成瘾是一种根植于人的思维和情感中的模式,这种模式源自人的生物有机体与外部环境(包括身体和社会环境)互动的节奏。

没有人会在缺乏瘾品的情况下成瘾,这种成瘾分析方法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不是以药物为中心的。我们从成瘾者与环境的关系来看看,如何区分成瘾者和非成瘾者。首先可以回顾一下关键的问题:谁会上瘾,为什么?药物中心理论认为是瘾品导致了成瘾,瘾品和成瘾活动的环境可得性导致了成瘾者。在这种情况下,那些生活在毒品泛滥的社区,在吸毒家庭中长大的人不由自主染瘾。这一理论似乎不能解释一个持续存在的事实,即只有大约10%的人口会上瘾,尽管会使用甚至滥用药物的人比这一比例还要多。仅仅是接触,似乎不能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以说明谁会上瘾,以及为什么会上瘾。以人为本的考虑也很重要,而包含这两方面的生态方法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