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我损耗理论

二、自我损耗理论

另一种成瘾行为理论是自我损耗假说。根据这个假设,自我控制是一种有限的善。如果人承受了太多的压力或有太多需要自我控制的要求,他们抵御诱惑的可用资源就会减少。在这一领域进行了许多实验。在一项实验中,一组实验对象被要求只吃自助餐中的健康食品,如萝卜和芹菜,同时避免吃丰富的甜点。这一组后来在一项艰难的认知任务中坚持的时间比对照组短,而对照组则被允许自由进食。正如其他研究表明的那样,自我控制的相关练习也不只是短暂的。例如,长期致力于自我控制的人,比如节食者,在特定的情况下不得不进行大量的自我控制后,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通常会比那些没有这样做的人表现得更弱。在一系列表明这一点的实验中,长期节食者和非节食者被暴露在诱人或不诱人的情境中(满满一碗零食要么随时可以得到,要么就在远处),随后他们被要求在另一种情境中确定自己的自控能力。其中,在某实验中,节食者和非节食者都被要求吃冰激凌,这是一项表面上的口味排序任务,而在另一个实验中,节食者被要求做一项困难的认知任务。在冰激凌实验中,那些受到诱惑的节食者比那些没有受到诱惑的节食者吃得更多,但非节食者没有表现出这样的差异。在认知任务实验中,暴露在食物诱惑下会导致受试者更快地放弃所提出的问题。在所有这些案例中,那些在某一领域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的受试者,其自我控制能力似乎已经耗尽,无法应付以后的挑战。[30]

成瘾者就像慢性节食者一样,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控制。因此,当他们面对诱惑时,尤其是遇到意想不到的诱惑时,他们往往会很快放弃坚持自己的认知。例如,在面对自己支持使用的糟糕论据时,那些以这种方式承受压力的人往往没有他们原有状态那么敏锐。由于处于这种情况下的人缺乏额外的认知资源来辨析他们的观点,他们的判断就会从理性的戒断立场转向使用的理由。根据尼尔·利维的观点,相关的分离并不是像上面提到的欲望和喜欢之间的分离,而是动机和任何现象状态之间的分离。[31]他的观点是,如果自我控制是一种可耗尽的资源,无关诱惑吸引力的大小,它可以被任何持续时间足够长的诱惑耗尽。这一假说解释了一个看似无法解释的事实:成瘾者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戒掉毒瘾,然后,在面对一些没人会认为是重大挑战的事情时,他们却会屈服于诱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戒断需要大量的意志力储备,而在面对反复的诱惑时,意志力的储备会使复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根据这一假设,问题不在于导致毒瘾复发的具体事件,而在于成瘾者在某个随机事件或情绪超出耗尽的自我所能克服的范围之前,要控制自己的冲动多久,以及要面对多少诱惑。利维说,这个假说也解释了触发机制的力量。因为每一个诱惑都需要成瘾者的自制力,每遇到一个诱惑都会增加成瘾者故态复燃的机会。最后,根据利维的观点,这一理论为远端成瘾行为提供了最好的解释,远端成瘾行为是为了完成一个非自动的使用情节所必需的一套复杂的行为。与疾病模型不同的是,疾病模型在某种意义上必须把这些活动看作是自动的。而自我损耗模型,通过判断的转变观察复发耗尽了自我控制的能量储备,可以将成瘾的远端活动解释为“目的”——一旦做出使用决定,就会进行通常意义上的推理。

虽然微观经济学和自我损耗理论都有助于阐明成瘾的某些因素,但它们本身并不比疾病模型更完整,因为它们只是把核心问题往后推了一步。例如,关于对未来的双曲线贴现,目前还不清楚是这种趋势导致成瘾,还是成瘾导致短期思维。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循环效应,即那些容易成瘾的人一开始会对未来的利益打更大的折扣,但当他们进入成瘾的行为模式时,折扣的程度会更大。应该指出的是,自我损耗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它影响着每个人的选择,因此它本身并不能充分解释成瘾。就像微观经济学理论一样,它也解释了为什么人可能会对成瘾性的药物和活动做出选择。然而,这2种解释都不能解释为什么只有一些人会做出成瘾的选择。经验主义理论就其本身而言是很好的,但它们并没有告诉我们是什么导致了成瘾者和不成瘾者之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