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遇到不会做的题应独立思考解题方法
这个时候老师的话又在他的耳旁回响——“教室里、办公室经常能看到她问老师问题的身影”,文文爸恍然大悟,看来是女儿在解题中缺乏自主性所造成的。从小学到初中,孩子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常常是问老师、问家长,看来问题就出在这里,做数学后面的综合应用题需要孩子有独立自主解题能力,而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稍难一点的题就靠老师、家长去解决,结果这一能力没有培养出来。找到问题的根源后,接下来就是该如何让女儿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改进了。
回到家中,文文爸先把老师表扬她的话说了一遍,女儿自然满心欢喜。在谈到数学时,文文爸说道:“老师说,要是后面两道大题你也会做,那就更上了一个台阶了。”
“是啊,我们文文还要再加一把劲啊!”文文妈附和道。
“劲我是加上,可是不起作用。”文文嘟囔道。
“那你没想过是什么原因吗?”文文爸问道。
“不会做的题该问的我都问老师了,可考试时遇到后面的大题看似会做,而真正做起来还是不会做,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文文一脸困惑道。
“问题就出在这。由于不会的题都去问老师了,自己独立解题能力没有上来,遇到新类型的题,或稍有变化的题,就会感到无从下手。这就是你刚才说的,看似会做,而真正做起来却又不会做,就是这个原因。”
“不是从小你就教我遇到不会做的题要问老师、问家长吗?”文文一脸疑惑道。
“没错,这是我说的,现在看来这一说法有问题,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遇到不会做的题首先要自己尽量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了,才能问老师、问家长,与同学交流。”文文爸解释道。
文文爸看女儿还是一脸困惑的样子又进一步解释道:“这就像你到奶奶家,从小都是妈妈或者爸爸带你去,每年少说也要去五六次,可有一次妈妈让你到奶奶家取东西,你却把路给忘了,本来一个小时的路程,你由于问路、打听,用了三四个小时才找到奶奶家,你还有印象没有?”
“是的,我记得,那次把奶奶都急哭了。”文文笑道。
“从此以后到奶奶家的路你就记住了,这是为什么?”文文爸问道。
“因为这是我自己摸索的,虽然第一次用的时间多,以后就不会再犯那些错误了。”文文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没错。因为这是你靠自己摸索出来的路。可为什么从小到大爸爸妈妈带你到奶奶家去了那么多次,怎么还没把到奶奶家的路记住啊?”文文爸又问道。
“那是因为和爸爸妈妈到奶奶家,有爸爸妈妈带路,我只要跟着走,别跟丢了就可以了。噢,爸爸我明白了!”文文顿悟道。
“我明白了,为什么一些数学题我问过老师了,可到考试的时候稍有变化就还是不会做。原来是因为自己总想着靠老师去解题。哈,我找到原因了!”女儿兴奋道。
“看,还是我们女儿聪明,什么事稍加提示就能触类旁通!”文文爸妈交口赞道。
“那么接下来又该怎么办呢?”文文爸又问道。
“接下来嘛,就像到奶奶家一样自己动脑筋,应首先靠自己想办法把解题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问题给解决掉,实在解决不了再去问老师。”文文说道。
“对,而且经过这么一个阶段的自我训练后,解题能力便会有大幅度的提高。要知道自主求解一道题要比借脑去解十道题管用得多。”文文爸说道。
要点提示
一、让孩子认识到以后遇到不会做的题,自己应首先独立思考解题的方法,实在解决不了,才能问老师、问家长,或翻看练习册后面的解题步骤。并让孩子认识到这么做所能带来的好处。
二、让孩子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培养这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