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

马铃薯

1月—2月

家居罗斯福路那几年,两个女儿都爱吃师大夜市的焗烤马铃薯,店里的口味不少:培根、火腿、鲔鱼、玉米、蘑菇、熏鸡肉、鸡蛋、青花椰菜、什锦水果。一盒薯泥上铺了厚厚一层起司酱,上面再撒些香料。我们搬迁到木栅后不曾再去买,那橘黄的起司马铃薯气味一直在记忆中飘香。为了讨好小情人,我在家烹制:马铃薯戮细洞,烤熟,对切,挖出薯肉压成泥。培根切丁,青花椰菜煮熟,切小块,和培根同煎。加入薯泥拌匀,回填马铃薯容器内,上覆起司,烤至起司溶化。

这种做法稍费时间,图的是以时尚形式取悦小姑娘。我忙碌时较常炒马铃薯:所有材料切丁,炒火腿或香肠或培根,令马铃薯吸收肉脂味,仿佛朴素的身影有了华丽的转变。

日本诗人长田弘有一首诗描写碎肉炒马铃薯(Hashed Brown Potato),诗题为《ハッシュド·ブラウン·ポテト》,说最好是经过寻常的街道,无意间发现的咖啡厅,晨光映照老旧而干净的餐桌,啜饮热咖啡,抽烟,吃煎得美好的培根肉和马铃薯:

马铃薯切得很细,
焦得很漂亮,互相粘在一起
放进嘴里会、就会有爽脆的口感。
晚上事先洗净马铃薯放在锅子里,
注入充分的水,放进一匙盐巴开火。
煮到稍微有点硬,熄火沥干水分。
趁热立刻剥皮。
再放入锅内,覆上锅盖,放在阴凉的地方
让它休息。早晨,把它切成小块。
使用煎过培根的油,是秘诀。
用Hashed Brown Potato算命吧。
如果味道很棒,你可以过很棒的一天。
美国的早晨,牛仔裤与微笑很适合。
Hello这很单纯的招呼,是一切的一切。

吾人食用的是马铃薯的地下块茎部分。马铃薯原产于秘鲁南部,16世纪下半叶引进欧洲,人们一度认为是西班牙人带回,大仲马却断言是伊丽莎白时代的探险家沃尔特·罗利爵士从弗吉尼亚带到英国。因为种植容易,18世纪中叶,马铃薯已成为欧洲人的普遍主食,并促使人口快速增长。1845年至1848年间,欧洲晚疫病(late blight)流行,枯萎了马铃薯种植业,爱尔兰灾情最惨,大歉收所引发的饥荒饿死了一百万人,另外有两百万人出逃,其中大部分移居美国。

马铃薯人工栽培已超过七千年,是目前全球第三大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和玉米,在中国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别称甚多,包括爪哇薯、土芋、地豆、土生、香芋、洋山药、山药豆等;各地称呼不一样,中国东北称马铃薯为土豆,西北叫洋芋,华北唤山药蛋,江浙一带名洋番芋、洋山芋,港、粤呼薯仔……品种非常多,全球有几千种,常见圆形、卵形和椭圆形,表皮有芽眼,颜色包括红、黄、白、紫。

现在,全球的产量以中国最多,它性喜冷凉干燥,主产区在西南山区,及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此物虽耐储存,但芽里面含有“龙葵碱”毒素,发芽后毒性剧增,因此见芽眼四周变绿、变紫,或吃起来带着苦味,都表示毒素量超过了安全值,就不要再吃了。

马铃薯营养结构很合理,有“地下苹果”“皇帝柑”之称。做法很多,可当主食,也可作蔬菜,更普遍加工为淀粉、薯条、薯片和种类繁复的糕点。英文有“沙发上的马铃薯”(couch potato),意谓慵懒地长时间窝在沙发上看电视,边看边吃薯条、薯片的人。

于天文《姥姥做的土豆菜》叙述姥姥擅烹马铃薯,做法大抵是炒、熘、炖、炝、烀。炒,主要是炒土豆片和土豆丝,外脆内软、酥嫩相宜;熘,除了保持炒土豆的特点外,又增加了几分滑润;炖,则是炖土豆块和土豆片,松烂利口;炝,多是炝拌土豆丝和土豆丁,凉脆、清淡、爽口;烀,即是烀土豆酱,先将土豆烀熟,捣成泥状,再拌上炸酱,色泽白里透红,味道鲜美咸香。

我觉得它最迷人之处在深刻的生活味。无论聂鲁达还是帕思,他们歌颂的马铃薯,或明喻或隐喻,总是透露厚实的生活况味。毛泽东也有一首仿古词,最后几句为:“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这种舶来品已经彻底本土化,而且土得憨厚,土得理直气壮。从帝王传播到平民,意义已翻转,老少咸宜了;它通常很廉价,穷人也消费得起。马铃薯已深入中国人的生活,饱含着生活的滋味,李继开的诗作《吃土豆的人》生活味浓厚:“过生活去吧/我们只有一个结果/相应这结果的/也只有一种过程/比如今天的粮食是土豆/我们就应该从土里拔出身来。”马铃薯成为日常生活的符号,常用来关怀小人物,描绘社会底层的生活。

高中时初读凡高,即被他的画作《吃土豆的人》震撼,后来在阿姆斯特丹的凡高博物馆目睹真迹,感动不已。昏黄的灯光下,特别强调那粗糙的手,向土地索粮的双手;那么厚涂的颜料,色调灰暗,那么缺乏光泽的农民,那么现实的生活,那么憔悴的形容,那么像土豆的穷人。

在脸书上看见幺女发帖:

餐厅里看到一对母女很甜蜜地喝着一碗汤。以前觉得穿母女装是一件很蠢的事,现在突然好想跟去买一套母女装,穿着和你一起吃一顿饭,聊聊学校的生活……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会夜夜掉眼泪?

是你教会我坚强,可是长期以来,我的坚强只能用来面对世界,在你面前,我永远都很软弱,因为当全世界都要我坚强、勇敢的时候,只有你会拥抱我,叫我用力地哭出来,现在你不在了,我去哪休息?

虽然早已习惯你不在身边的日子了,可是每每在路上看到母女走过,都好羡慕,一次也好,好希望可以再抱着你说一次我爱你。

我决心努力陪伴她,每天接送她上学、下课,尽可能做早餐给她吃,愿小妞的生活,结实饱满得像一个马铃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