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竹笋

绿竹笋

4月—10月,5月—7月盛产

竹笋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又裨益健康,能治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而且对消化道癌及乳腺癌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自古被视为山珍。台湾颇有一些好笋——花莲光复的箭竹笋,头城、南澳、乌来和桃竹苗一带的桂竹笋,观音山、三峡、平溪的绿竹笋,嘉义大埔的麻竹笋,阿里山的轿篙竹笋……其中我尤偏爱绿竹笋。

绿竹笋在气温高时成长较快,其产季仿佛一场由南而北的接力赛:屏东(长治),台南(归仁、关庙、佳里),竹苗(竹东、宝山、三湾、狮潭),观音山(八里、五股),阳明山(士林、北投),中央山脉(从三峡、大溪、复兴延伸到新店、木栅),一路传递,台湾人从1月到10月都有笋吃。

北部的绿竹笋尤其美味。观音山山腹遍布竹林,每年5月至10月盛产绿竹笋,口感如水梨。优等的绿竹笋状似牛角,笋身肥胖,弯曲,笋底白嫩无纤维化、颜色均匀无褐化,笋壳光滑,略带金黄色泽;较劣的绿竹笋形如圆锥,外壳略呈褐色,尾端出青。

处理竹笋,最重要的是迅速保鲜,以阻止其纤维之老化,挽留细致清甜的质地。“台湾厨神”施建发教我煮竹笋的秘诀——在能满溢笋的水里先搁入米,煮沸后再放进竹笋,不盖锅盖,以免味道变苦,煮一小时,让锅里的笋持续浸在水里自然冷却,再置入冰箱冷藏两小时。这些动作不仅使竹笋的色泽如鲍鱼,竹笋的纤维也因而充分吸收了粥水而口感更好。岳父七十大寿时,家族聚餐就择定阿发师经营的青青餐厅,吃过青青餐厅竹笋沙拉、竹笋鸡的人,无不赞美。

绿竹笋料理变化无穷,可煮可蒸可烤可焗可焖可炖可炒可拌可煸可烩可烧,可当主角,也可扮配角;能独当一面,也能和肉、鱼、蛋、豆、蔬为伍。其呈现形状有丝、片、块、条、丁,无一不可,入菜的姿态可谓风情万种。

除了清烹,竹笋也适合荤治。例如东坡肉。东坡肉的秘诀并非表象的“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慢工细火只是基本动作,我试验过,正宗而好吃的东坡肉不能缺少酒和竹笋,酒能有效提升肉质,竹笋则吸收猪肉的油腻,又释放自身特殊的清香。

现在很多餐厅学得皮毛,便也大胆地卖起东坡肉。其实略懂皮毛不要紧,只要让肉、笋、酒三者合奏,并不至于差太远,坏就坏在蠢厨自作聪明——有的只会在切割方正的猪肉上绑草绳,用政客的表面功夫来侮辱食物;有的搁了过量的冰糖或酱油,作风鲁莽;有的竟用太白粉勾芡,看起来就像失败的腐乳肉……

李渔对食物的评价是蔬胜过肉,肉又胜过脍;竹笋,则是蔬食第一品,“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他有一段竹笋荤治的辩证很有见解:

牛羊鸡鸭等物,皆非所宜;独宜于豕,又独宜于肥。肥非欲其腻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笋,则不见其甘,但觉其鲜之至也。

李渔这段话可以佐证东坡肉的烧法,应该列为厨师的座右铭。先人吃笋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诗经·韩奕》叙述韩侯路过屠地,显父以清酒百壶为他饯行,“其肴维何?炰鳖鲜鱼。其蔌维何?维笋及蒲”,席上佳肴有鳖、鱼鲜、香蒲和竹笋,可见竹笋之受重视。

笋的料理方法很多,须注意此物鲜美至极,万不可令陈味掩盖压制,笠翁先生治笋主张“素宜白水,荤用肥猪”,素吃时“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我在外面吃笋最怕见沙拉酱、美乃滋覆盖笋上,笋身沾沙拉酱,宛如美人惨遭毁容,令人扼腕悲伤。绿竹笋清啖即佳,口味浊重者稍蘸酱油芥末足矣,奈何江湖上这么多不辨滋味的呆厨,以为胡乱买了沙拉酱就可以上菜,掺入味精就会煮汤。八里“海堤竹笋餐厅”的凉拌竹笋,用芝麻酱取代沙拉酱,清新可喜。

木栅山区是台北市最大的绿竹笋产区,产季从端午到中秋,有四个月的时间。近年每当产季开始,木栅农会举办绿竹笋生产技术大赛,并备办一场绿竹笋大餐,菜色均以绿竹笋为主调变化,包括凉笋龙皇樱桃派、鲍鱼全罐拼酱笋、香笋红枣醋熘鱼、竹香莲子荷叶饭、鲜笋佛跳鱼翅盅、乌骨全鸡嫩笋锅、腐脑笋丝烩三鲜、一品绿竹小笼包、红烧笋块品元蹄等九道。

我最常吃绿竹笋的所在是老泉里的野山土鸡园,通常是一盘凉笋,一锅鲜笋菜脯汤。那些笋都是老板阿俊所植,天未亮他就荷锄采收,他总是循露水辨位,精确寻找未出土的竹笋。

2005年我开办《饮食》杂志之初,曾经向木栅农会订了三桌,在舜德农庄宴请杂志的作者。那时候逯耀东教授还在世,我驾车去兴隆路接了他和逯师母,一路上央求他担任社长。他勉强答应任职三个月,之后改挂编辑委员,理由是社长不能投稿。

我学习饮食之道,虽然不见得是逯老师启蒙,然则我们这一代雅好美食的友人,却都尊他为师。聚餐时,大家好像忽然间失去了味觉,往往先盯着他看,看他筷夹入口后的表情,再决定如何对待那食物。有次在时报文学奖的决审会议上,堆置的稿件旁摆满了各种北京小点,大家只顾吃驴打滚、豌豆黄、艾窝窝、芸豆卷、山楂糕,并未理会冷落一旁的肉末烧饼,逯老师拿起来咬了一口,用眼神示意我赶紧吃,所有人也都注意到他透露美味的眼神了,半分钟之内,那盘肉末烧饼被抢食得干干净净。

2006年,逯老师猝然辞世之后,我邀了一些他生前的吃友,在永宝餐厅用吃吃喝喝的方式怀念他,并请黄红溶演奏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慢板乐章和快板乐章。

选择“永宝”,是因为这是一家很深情的餐厅,也因为逯老师钟爱这里的古早菜。绰号“老鼠师”的陈永宝从1967年起专营外烩,打响口碑。1979年,遂在木栅保仪路立号开设这家餐厅。“老鼠师”在当年的“千岛湖事件”中遇害,儿女们为了怀念爸爸,接手经营餐厅。第二代掌门人陈钦赐先生完全继承父亲的厨艺,保留古早的办桌滋味,更不断研发创新。

又是绿竹笋盛产的季节,现在永宝餐厅已经歇业,如今也只能追忆和逯老师一起在舜德农庄吃绿竹笋、白斩鸡、豆腐,喝文山包种茶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