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瓜
瓠瓜
5月—10月
秋风吹起,市场消失了瓠瓜身影,稍微轻忽,又是一年后才能见其芳踪,开始严重地思念它。我爱吃这夏令瓜果,爱那清淡柔嫩的气味和口感,清炒、煮汤都很美。它又对胰蛋白酶有抑制作用,特别适合我这种高血糖的老头。
古人亦采瓠叶作蔬菜,《诗·小雅·瓠叶》首段:“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瓠瓜是人类最早种植的蔬果之一,原产非洲和印度。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已出土瓠瓜子,可见中国种植瓠瓜已七千年;瓠瓜密切关联着人们的生活,《诗经》早就记载:“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古人壶、瓠、匏三名可通用,初无分别。
瓠瓜烹法多元,常见煮、烩、炒,也见诸内馅;可以鲜食,亦宜腌渍、晒干。元代王祯《农书》记载各种食用法和功用:“匏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荤羹,可蜜煎作果,可削条作干。小者可作盒盏,长柄者可作喷壶,亚腰者可盛药饵,苦者可治病”;“瓠之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无穷,最为佳蔬,烹饪无不宜者。种如其法,则其实斗石。大之为瓮盎,小之为瓢杓肤瓤可以喂猪,犀瓣可以灌烛,咸无弃材,济世之功大矣”。要之,须掌握鲜嫩时间,莫蹉跎到它成熟,失去了食用价值。
趁其鲜嫩,削成条状,晒干,煨肉甚佳。《红楼梦》第42回平儿送刘姥姥一堆东西,又安慰道:“你放心收了罢,我还和你要东西呢。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那个灰条菜干子和豇豆、扁豆、茄子、葫芦条儿各样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
另有一种苦瓠瓜,外形似甜瓠瓜却含毒素,不可食用,误食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脱水、大便带脓血等症状。
瓠瓜别称很多:葫芦、瓠子、瓠壶、扁蒲、苞瓜……其花朵和果实的大小、形状相异;果形有棒状、瓢状、海豚状、壶状等等,类型的名称亦视果形而定。各种称呼有点乱,一般依果形粗分为四类:长、圆形称“瓠瓜”,有的长得像冬瓜;上下膨大而中夹细腰者呼“壶芦”;一头有腹长柄的叫“悬瓠”,无柄而圆大形扁者为匏;扁圆形则唤“蒲瓜”。台湾人统称为“蒲仔”。
好瓜的色泽绿白光亮,形体匀称,密生白色茸毛。我们吃那白色的瓜肉,觉得肉质细嫩,纤维少;成熟后,果皮木质化。别看它外在坚硬,却不耐瘠薄,不耐旱也不耐涝,需重肥,更有着柔弱的内在。
鲜食之外,自古亦有令其老熟干燥,用果壳制成各种传统生活器具的习惯,瓠瓜用途极为广泛,能制成水瓢、酒壶、水壶、匙等容器,“一箪食,一瓢饮”,用的就是瓠瓜剖开制成的水瓢;苏东坡诗云“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亦然。

瓠瓜也可制乐器、灯具、玩具、装饰品等等。瓠瓜中空,乃弦乐器或弹拨乐器理想的共鸣箱,汉代《礼乐志》载:“有葫芦笙”,晋代潘岳、王廙、夏侯淳均作有《笙赋》,极言瓠瓜制笙之音色美,可见葫芦加工做笙由来久矣。
宋·梅尧臣五言诗《田家屋上壶》也是描写瓠瓜的叶、蔓、果、特性、味道和功能:“修蔓屋头缀,大壶檐外垂。霜干叶犹苦,风断根未移。收挂烟突近,开充酒具迟。贱生无所用,会有千金时。”壶通瓠,瓠瓜中空,能浮于水面,一壶千金、一壶中流皆比喻东西轻微,却在需要时显得十分珍贵。
器具中以酒器最酷。草料场那老兵送豹子头林冲的就是一个酒葫芦,伴林教头在风雪中的山神庙御寒,刺杀仇家。
武侠小说盛产酒鬼,酒鬼不免惹人厌,可身上只要挂了酒葫芦,便多了几分仙气和侠义。我还是文艺少年的高中时期,大概觉得用葫芦灌酒很酷,请人镌刻了一个葫芦图案橡皮章,葫芦内刻“梦湖醉客”;那是在校刊发表文章用的笔名,我拿来当藏书章,印在每一本买来的书内。
它也寄托着人类善良的希望,象征美丽,《诗·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瓠犀是瓠瓜子,形容美人的牙齿整齐洁白。宋·刘子翚有诗赞曰:
溉釜熟轮囷,香清味仍美。
一线解琼瑶,中有佳人齿。
瓠瓜另有一美丽的名字“夜开花”,入夜含羞般开放白花。古人剖瓠瓜为两瓢,称为“卺”,新婚夫妻各执一瓢,一起献酒,叫“合卺而酳”,所谓“共牢而食,合卺而酳”的意思,从此一起吃饭过生活。
这种庶民蔬菜有许多隐喻,当年箕季把瓠羹献给魏文侯,暗示他应该俭朴廉政。孔老夫子自喻瓠瓜徒悬,表示怀才不遇。瓠瓜的外观美、滋味好,家居若幸得土地种植瓠瓜,听风在瓜藤下讲故事,千百遍生活的故事。元·范梈也在家种瓠:“岂是阶庭物,支离亦自奇。已殊凡草蔓,缀得好花枝。带雨宁无实,凌霄必有为。啾啾群鸟雀,从汝踏多时。”这首诗多所隐喻,有励志之意。
杜甫在秦州秋深时作的诗《除架》,颇有功成身退之慨:“束薪已零落,瓠叶转萧疏。幸结白花了,宁辞青蔓除。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暮雀离去,秋虫犹诉说挽留,人生聚散倏忽,一如瓠瓜给予的启示。
台湾俗谚:“人若衰,种蒲仔生菜瓜。”可见瓠瓜予人珍贵感、幸福感、美满感。我爱吃瓠瓜,它卓然清淡,有一种崇高的味道。清淡美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内涵,尤常见于文化诗学,清相对于浊,淡相对于浓,都显现出高明的价值观,一种云淡风轻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