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柑

金柑

11月—隔年2月

金柑大约在农历年前盛产,过年时许多人家摆设金柑、四季橘盆景,澄黄饱满。过年的食物最重视口彩,人们置金柑盆景于家中,象征吉祥如意,祝福四季平安,吉星拱照。柑橘自古代表甘美,正如枣子象征吉利,闽南语“拜好柑,好年冬;吃红枣,年年好”。

桔为“橘”之俗体字,中国文人历来爱恋它、依赖它寄情,赋予它高雅的形象和情操,屈原曾作《橘颂》,自喻其志;张九龄名诗:“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荫?”桃李媚时,丹橘傲冬,诗人之孤高感慨,轻易引起我们的同情与理解。

“金柑”又名“金橘”“金桔”“山橘”“给客橙”。《本草纲目》载“其树似橘,不甚高大”,“此橘生时青卢色,黄熟则如金,故有金橘、卢橘之名。卢,黑色也。或云卢,酒器之名,其形肖之故也”;又说“其味酸甘,而芳香可爱,糖造、蜜煎皆佳”。此果甚靓,除了提供味觉享受,也具有视觉的审美价值,明·钱士升《金橘》:“密密金丸不禁偷,最怜悬着树梢头。老人口腹原无分,留得深秋供两眸。”

有些宜兰餐馆供应有蜜饯“金枣糕”,其实非枣,而是糖渍金柑,多以“长实金柑”制作,大概取其果色如金、果形似枣命名。除了长实金柑,宁波金柑、福寿金柑等品种,也都适合鲜食、糖渍。台湾所产金柑多出自宜兰,尤以员山、礁溪两乡为主。

随着金柑盛产,橘酱遂应季而生。台湾的金柑故乡在宜兰,橘酱却以新埔出产闻名。这是台湾北部客家人的日常蘸酱,蘸肉类或蔬菜皆宜,餐桌上有了一碟橘酱,立刻就有了客家风味。

橘酱尤其是北台湾的客家风味蘸酱,可单独使用,亦可调和酱油。客家俗谚:“过年吃肉蘸橘酱,才不会吃坏人。”做法是用成熟的金橘,去籽,调味,以小火熬煮,搅碎。

制作橘酱也不一定用金柑,沈光文《番柑》:“种出蛮方味作酸,熟来包灿小金丸。假如移向中原去,压雪庭前亦可看。”说的就是用番柑制作橘酱。沈光文是最早自大陆移居台湾的文人,诗中所述之番柑源自荷兰,肉酸,皮苦;荷兰人加盐捣作酸浆兑水喝。番,乃红毛番也。

客家族群渡台较漳州人、泉州人晚,影响了赖以维生的地理环境和饮食方式。传统客家菜往往又咸又肥又香,吃多了颇碍健康,于是客家人用金柑研制酱料,除了去腥去膻,还能够开胃、降低胆固醇、退肝火,宜炒蔬菜、蘸白斩鸡,宜五花肉、萝卜糕、桂竹笋……晚近亦制成果茶、冰淇淋、蛋卷、三明治、牛舌饼,亦可增添生菜沙拉的风味。

橘酱的色泽偏黄而浓稠,口感细腻而繁复,那酸中带甘的风味,尤其能讨好我们的味蕾。橘酱受欢迎,激励厨师开发创意料理:橘酱子排、橘酱海鲜塔、橘酱吉士南瓜鲜贝……橘酱子排是一道创意料理,可谓闽南人排骨酥的变奏。做法是精选子排,用多种调味料腌制,过油,以封锁肉汁和肉香质,再加入橘酱这种客家元素和鲜橘汁,慢慢煨烧,当橘味渗入排骨内,甜度和酸度有了愉悦的平衡。

金柑一向扮演着衬托角色,去腥、平衡油腻感、诱发食物的美味。橘酱能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听说还有健胃、止咳、化痰、解酒下气、降低胆固醇等功能。其酸酸甜甜的滋味,很适合模拟爱情的滋味。

金柑依成熟度呈现三种天然色素,初果时的果绿素,逐渐成熟时的果黄素,已臻成熟的果红素;优质的橘酱都选用金柑出现果红素时,不添加人工色素。

四季橘长相类似金柑,前者呈圆形,后者椭圆。南洋唤四季橘“酸柑”,皮涩肉酸,酸度相当于柠檬,不适合鲜食;宜榨汁作蘸酱,我就常用来调制海鲜佐酱,或挤汁在生鱼片、烤鱼上,风味魅人。感冒时,切片泡温水饮用,是我的私房疗方。

金柑不似四季橘酸,果皮风味可口,鲜食甚佳,宋·李清臣诗赞:“气味岂同淮枳变,皮肤不作楚梅酸。参差翠叶藏珠琲,错落黄金铸弹丸。”鲜食金柑,都连皮带肉一起吃;而且果皮的风味比果肉更迷人,清爽,微甜,柑橘香充满口腔和呼吸道,如情人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