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菜

高丽菜

抵达武陵农场国民宾馆已是黄昏,提行李上楼感觉处处老旧味;进房,立刻被阳台外的高山景色迷住了。下楼晚餐,葱油鲜鱼,清炒高丽菜,火锅;菜烧得一般,那盘高丽菜却清新动人,甜、脆,纤维细。

那时候珊珊尚未上幼儿园,翌日登山,父女在桥上俯视七家湾溪的樱花钩吻鲑,冰河期孑遗的陆封性鲑鱼。仿佛昨日。

几次旅宿武陵国民宾馆,用餐时一定点食高丽菜,武陵农场所产高丽菜,好像随便用虾米清炒即十分甘甜,那滋味像一支辽阔的山歌,带着雪山的壮丽和七家湾溪的清澈,余味无穷。

高丽菜含有抗发炎的谷氨酰胺(glutamine),这种氨基酸是肠壁、肝及免疫细胞的重要养分。高丽菜学名“结球甘蓝”,别名包括:卷心菜、圆白菜、包心菜、莲花菜、疙瘩白、莲花白、花白、茴子白,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小亚细亚一带,16世纪传入中国,叫“洋白菜”。至于传入台湾岛,有人说荷兰人引进,有人指日本人引进,并附会有一批高丽人来示范栽种,台湾人遂呼之为高丽菜云云,说法非常可疑,恐只是穿凿附会。之所以叫高丽,应是译音,此菜荷兰文kool,英文包心菜沙拉coleslaw即从荷兰文转过来。

台湾山区流行种植高冷蔬菜,尤其是高丽菜。每逢假日,连低海拔的阳明山路旁都有人摆摊卖菜,不知那些菜是否真的是山里农家种植,有些游客还专程驱车上山买菜。

高丽菜性喜凉爽,高海拔山区所产因日照充足,日夜温差大,气温骤降时,会迅速在细胞液中累积糖分,口感较甜;又,外部受霜冻而纤维化,内部仍持续生长,高丽菜遂形成桃状。高丽菜砍收后,再长出的腋芽唤高丽菜芽,在餐馆很受欢迎。

台湾冬季低温不足,高丽菜无法顺利开花,因此多利用高山栽培,严重影响生态环境。高山农业有其历史根结,最初是荣民的奋斗故事,福寿山、西宝、清境(见晴)、武陵四大高山农场,随着开发中横而成立。然而台湾山坡过陡,本不适合务农,浅根蔬果更因施用大量化肥农药,污染水源。

高利润诱引投机,财团租借了少数民族保留地,扩垦、超限利用,每逢暴雨辄造成土石流崩塌。如果美味竟付出环境代价,我宁愿一辈子不再吃尖头甜脆的高丽菜、水蜜桃和甜柿,不再喝高山茶。期待高丽菜下山。

幸亏台南农改场成功培育出耐热的“台南1号”新品种,翠绿,结球紧密,清甜多汁,适宜在平地种植。

台湾高丽菜特别好吃,一年四季都生产,秋冬春是盛产期,尤以冬天为佳,主要产地在彰化、云林及南投县。夏天台风季,高丽菜产量锐减,乃自印度尼西亚、越南进口,较硬,乏甜度和脆度,叫“石头高丽”。

高丽菜比一般蔬菜耐储存,似乎隐喻其坚忍性格。我们挑选时大抵从外观、颜色、重量来判断。最外层的菜叶呈绿色,不宜裂开或萎黄,还须注意切割的蒂头面要白皙。它是台湾餐桌上最常见的蔬菜,被誉为“菜母”,吃法多样,或清炒,或渍泡菜,或包水饺。我常在师大路吃鸿家凉面,店家提供免费辣拌高丽菜干,食客总是大量挟取。卖关东煮的商家通常会有高丽菜卷(ロールキャベツ),用高丽菜包裹着绞肉和鱼浆,切段,煮在甜不辣汤中,源自日本。

客家名肴“高丽菜封”,“封”是焢的意思,以焢肉为基底,搭配整棵高丽菜小火焖煮。这道炖菜颇异于传统客家味道,它既不油腻,又加了甘蔗或枸杞或冰糖去炖,表现客家菜中罕见的甜味。南机场小区一摊“鲜蚵之家”,我有时清晨去吃高丽菜饭,配料除了高丽菜,还有胡萝卜丝、油葱酥、香菇丝,搭配一碗牡蛎汤,天空忽然明亮了起来。

我的大姨厨艺高明,她自制高丽菜干,炒腊肉很下饭;用来煮排骨汤,滋味绝美。阳光亲吻过的蔬果,味道总是比较浓,令童年的记忆信仰般深刻。

我自己搞高丽菜,不用菜刀切,一层层剥下清洗,再撕片炒作,手工比刀工的口感爽脆。有次试做酸辣高丽菜,用辣椒、醋、糖,猛火爆炒,表现高丽菜的爽脆感,并以轻淡的辣味和酸甜度,凸显高丽菜的个性。另一次做宫保高丽菜,增加花椒修饰。最得意的一次是刻意将高丽菜撕细,拌炒木耳、香菇丝,起锅后覆以柴鱼丝;柴鱼的任务非仅调味,端上桌“孝敬”女儿时,由于底下的高丽菜热气上扬,柴鱼丝乃舞踊般,使视觉的美感有效预告了味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