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荷包

玉荷包

5月

“玉荷包”荔枝成熟期约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形模如心型荷包而得名。果壳颜色呈红黄绿相间,属台湾荔枝的中熟高焦核品种,比“黑叶”荔枝早半个月左右。采收期由南往北,如甜蜜的接力赛般,从恒春、满州一路北上。其果棘尖而深;内核较小,呈长椭圆形;果肉如玉,肥厚、晶莹且细致,呈半透明凝脂状;皮薄,汁饱满,甜度高,甜中透露轻淡的酸。我尤其喜爱它的微香,尾韵悠长;它是台湾的精致农产品之一,荔枝中的贵族。

早年玉荷包荔枝较为娇嫩,只爱开花,不爱结果;幼果期落果严重,产量不稳定。第一个成功量产玉荷包的果农是大树的王金带先生,人称“玉荷包之父”,他研发的技术分享给其他农友,如今已在各地开枝散叶。

荔枝为亚热带的常绿果树,原产于中国南方,台湾省从广东、福建引进栽培,自新竹宝山至恒春皆有荔枝园,品种不少,诸如早熟的“三月红”“楠西早生”,中熟的“黑叶”“沙坑”,晚熟的“桂味”“糯米糍”,以及最近农试所培育成功的“旺荔”“古荔”等等,尤以黑叶为大宗,约占80%。玉荷包质好价优,日显取代黑叶荔枝之势。主要产区在高雄大树,堪称玉荷包之乡。现在大树山区结实累累的玉荷包,从前只种植甘蔗和地瓜。

崇祯年间进士王忠孝(1593—1666)老年时应郑成功之邀来台,有一次获赠荔枝,非常惊艳:

海外何从得异果,于今不见已更年。
色香疑自云中落,苞叶宛然旧国迁。
好友寄缄嫌少许,老人开箧喜奇缘。
余甘分啖惊新候,遥忆上林红杏天。

世间大概鲜有不嗜荔枝的人,当年王忠孝尚无福气品尝玉荷包,普通品种已令他如此感动;在动荡不安的时代,海外得尝家乡水果,可能又多了孤臣孽子的心情。

夏天宛如一场荔枝的嘉年华,驱车在高雄山区,常可见自产自销的农户信誓旦旦地张贴广告:“不甜砍头。”余光中亦有诗记述:“七月的水果摊口福成堆/旗山的路畔花伞成排/伞下的农妇吆喝着过客/赤鳞鳞的虬珠诱我停车/今夏的丰收任我满载/未曾入口已经够醒目/裸露的雪肤一入口,你想/该化作怎样消暑的津甜……”

玉荷包即中国大陆的“妃子笑”。另一相近品种是广东“挂绿”,更是荔枝中的珍品,早在12世纪即有栽培,产地以增城为主;果壳六分红四分绿,红壳上环绕着一圈绿痕,那绿痕承载着何仙姑的故事。李凤修有诗赞曰:“南州荔枝无处无,增城挂绿贵如珠。兼金欲购不易得,五月尚未登盘盂。”西园挂绿母树已活了四百多岁,连续几年的挂绿拍卖哄传海内外,2004年曾以55.5万人民币拍出一粒挂绿荔枝。

荔枝之迷人,如白居易所盛赞:“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古来骚人墨客竞相吟咏,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渲染着许多趣闻和传说。

唐代以降,荔枝是永远跟杨玉环相连了,最出名的大概是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南宋·谢枋得在《选唐诗》也说:“明皇天宝间,涪州贡荔枝,到长安色香不变,贵妃乃喜。州县以邮传疾走称上意,人马僵毙,相望于道。”东坡《荔枝叹》亦感叹贡品带给百姓巨大的伤害,前几句节奏急促,摄人心魄:“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一次次跨山越河快跑狂奔,杨贵妃送进嘴里的荔枝,颗颗都浸着别人的血。

当年用麻竹筒装荔枝保鲜,将荔枝从涪州(州治在今重庆市涪陵区)运送到长安。麻竹筒容量大、水分足,利于保存新鲜荔枝——先用水浸泡竹筒两天,再将刚采收的荔枝洗净,装入竹筒,以蜂蜡封口,飞骑接力,日夜兼程送到长安。封在麻竹筒内七日的荔枝,果皮保有原色,果肉质地良好,维持原来的新鲜风味。白居易《荔枝图序》有几句说:“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今冷藏方便,买来后一时吃不完,千万别直接送进冰箱;我惯用湿报纸包覆,再套入塑料袋冷藏,以防水分流失。

古人咏荔枝以东坡居士最厉害,他被贬惠州后,初尝荔枝,盛赞:“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待剥开果皮,品尝果肉,竟以两种水产比喻:“似开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他另一首七言绝句《惠州一绝》末两句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才是美食家本色。

台湾的农业科技令玉荷包勇于生育,各农场有独门培育法,施肥方式也不同,“坪顶果园”称采自然农法栽培,果园内放养土鸡,鸡、果共荣,减少了农药使用。有人给果树喝牛奶,据说可以提高甜度,《旧约》所说上帝应许的乐土“流奶与蜜之地”,说的好像是南台湾的荔枝园。

玉荷包的产季短,采收、销售、赏味都必须有效把握。今年受气候影响,约延后了20天收成。前几天辅大比较文学所博士生孙智龄快递了一箱送我,品尝这么甜美的礼物,得非常认真地帮助这个学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