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雾

莲雾

台湾南部1月—5月,嘉义以北7月—9月

旧工作室对面是师范大学,校门内两株莲雾,七八月间见它结实累累,果粒小,果色甚淡,显然是台湾早期的莲雾,稍带涩味,甜度低,并无人采摘,落果被来往行人踩来踩去,黏着木板、步道,空气中纠缠着发酵味。

莲雾长得像铃铛,别名包括:菩提果、辇雾、染雾、南无、琏雾、香果、蜡苹果、爪哇浦桃、洋蒲桃,新马一带唤水蓊、天桃。王凯泰(1823—1875)任福建巡抚时来台视事,在莲雾的名称上作诗:“南无知否是菩提,一例称名佛在西。不染云霞偏染雾,慈航欲渡世人迷。”并注:“菩提果,其色白,其实中空,状如蜡丸,与南无相似,俗名染雾。”王凯泰所尝自然是白莲雾。

这种热带水果原产于马来半岛及安达曼群岛,荷兰人在17世纪引进台湾,目前已发展出许多品种,如大果种、马六甲种、翡翠莲雾、凸脐莲雾、子弹莲雾、紫钻莲雾、甘蔗莲雾、香水莲雾、斗笠莲雾等等。农业试验所更在各产地试种改良大果型莲雾品系,“黑钻石”“黑金刚”莲雾皆改良自“黑珍珠”,分别是高雄六龟和屏东林边、南州果农的杰作,以蔬果、套袋技术培育所得,果实硕大。

黑珍珠是自南洋引进的改良品种,果形为圆锥形,甜度、水分都高,甜中带着清爽感。无过多的海绵体组织,果肉组织密实。余光中赞莲雾,最后几句描述到黑珍珠滋味:

发出最大的诱惑,对喉舌
和最小的抵抗,对牙齿
刷地一口咬下,势如破竹
满嘴爽脆的清香,不腻,不黏
细细地嚼吧,慢慢地咽
莫错过这一季幸运的春天
泥土的恩情,阳光的眷顾
和一双糙手日夜的爱抚

莲雾原本生产于5月至7月,果色和口感都欠佳。目前台湾所栽培者以印度尼西亚大果种最具市场潜力;农试所改善其缺点,调节产期为1月至4月的冬春果,果形硕大,果色深红亮丽,糖度稳定,清脆多汁,甜中带酸,不易裂果,耐运送储存。其习性喜欢湿热,台湾的主要产地在屏东县沿海乡镇,挑选时宜用闽南语口诀“黑透红、肚脐开、皮幼幼、粒头饱”,意思是果皮暗红泛黑,脐底开阔,有光泽无斑点,果粒沉甸。

文人习惯拟人化莲雾,喻为美人,热带美人,如“素裹红装肌如玉”“姿容俏丽惹人爱”“粉面佳人生南国”……相传康熙皇帝(应为孙元衡——编按)游台湾时,曾经以此“香果”题诗:“但有繁须开烂漫,曾无轻片见摧残。海天春色谁拘管,封奏东皇蜡一丸。”诗作得不好,确实像出自皇帝手笔。

不一定莲雾都素裹红装,王凯泰尝过的白莲雾以新市所产者最著名,此乃莲雾家族中的白色种和青色种,白莲雾的经济价值较低;早期纯白色种甜度低而带涩味,新市农家遂混合青绿色种,培育出独特的白莲雾风味。

任何农产品的魅力皆来自于友善的环境,叫它缓慢汲取土地精华,待它自熟莫催它,看它发育得丰满诱人,色泽明亮。莲雾买回来,冷藏储放前不要清洗,要吃的时候才洗,盖它的果皮甚薄,非常脆弱,像亟待小心经营的感情,莫碰撞,莫摩擦。

木栅旧家对面是明道小学,假日常陪幺女来玩耍,滑滑梯,梯边也有一株高大的莲雾,和师大校门口那两株相似。树梢总是有许多白头翁跳来跳去,偶尔啄食莲雾,可能不甜,弃落满地。好莲雾不至于过甜,隽永中足堪咀嚼,梁秉钧咏莲雾:“平淡么可又还在咀嚼/日常的滋味心有甘甜/清爽里连着缠绵。”这名字太好听了,真像山野乍逢雾岚,像枝头遇到一阵清风。

那时候双双两三岁,每天都要滑滑梯,我担心她的脚磨伤,总是为她穿上厚袜,站到旁边保护她。我太喜欢听她滑下来高亢的笑声了,伴奏着枝头雀跃的白头翁。好像是昨天的事,我分明还听见她雀跃地喊:“我还要玩!我还要玩!”猛回头,她已经亭亭玉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