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

韭菜

全年,春季最盛,韭菜花产期为8月—10月,韭黄为9月—12月

我爱吃韭菜,韭菜水饺、韭菜盒、炒韭菜花,食物有了韭菜,似乎更美好了起来。韭菜盒中我尤其服膺台北宋厨菜馆,很奇怪,这种普通点心竟需预订,原来是麻烦。宋厨并非专卖北方点心的小馆,若特别为三两个客人制作则显人手不足,只好不列入菜单中,食客一次需预订10个以上才做。这里的韭菜盒大约比市面上所习见的小巧,皮薄馅厚料细,韭菜、粉丝、虾米和煎干的蛋皮结合得相当准确。

人类食用韭菜的历史悠久。它原产于地中海,埃及人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前即已栽培种植。以色列人在埃及时就常吃,出走至旷野时犹念念不忘,哭号说:“我们记得在埃及的时候,不花钱就吃鱼,也记得有黄瓜、西瓜、韭菜、葱、蒜。”《民数记》11章5节这段文字,所说的葱是洋葱(onions),蒜是大蒜。韭菜和青葱、蒜最大的不同是没有球茎,它堪称穷人的食物,所以leek(韭葱)这个词象征卑微,吃韭菜意谓忍气吞声、含垢忍辱。

古人相信韭菜有壮阳效果,别名“起阳草”,当年我还刻意写进《完全壮阳食谱》。韭菜还叫草钟乳、起阳草、洗肠草、长生草、扁菜,中医认为有健胃、提神、止汗、固涩等功效。入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韭薹是韭菜的花轴,嫩的时候炒来吃很美;韭花也宜调味,我们吃酸菜白肉火锅就少不了韭花酱。五代杨凝式《韭花帖》乃他吃了皇帝赏赐的韭花,立即写下的感谢奏书:“昼寝乍兴,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余,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谨状。”后有落款“七月十一日状”。此帖与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王珣《伯远帖》并称“天下五大行书”,更堪称史上最美味的书帖。这帖63字的信札,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叙述午睡醒来,肚子饿得要命,恰好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濡笔谢恩。

古诗词吟咏韭菜不少,杜甫《赠卫八处士》描述战乱荒年,巧遇二十几年不见的老朋友,“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边品尝清香的春韭、黄粱,边饮酒叙旧,其中饱含着“世事两茫茫”的滋味。春韭有了夜雨当背景,一直是很风雅的事,明代高启有一首五言绝句:“芽抽冒余湿,掩冉烟中缕,几夜故人来,寻畦剪春雨。”

收成韭菜不宜在烈日当空时,最好在下雨的时候,古谚“日中不剪韭”有其农作意义,陆游也说:“雨足韭头白。”

韭菜在中土开发甚早,最晚到周代已开始种植,《大戴礼记·夏小正》记载“囿有韭”即是证据。《诗经·豳风·七月》咏道:“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春天的韭菜风华正盛,鲜嫩美好,用来祭祀充满了敬意。

这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具宿根性,耐寒,喜阴湿,深绿色的叶子细长扁平,带状,闭合状的叶鞘形成假茎。韭菜很适合懒人耕作,种植之后可连续采收多年,不用翻耕,只需要一把镰刀,割了又长,长了再割,胡弦《菜书》如此妙喻:“韭菜类似老婆,娶回家后寒暑不易,省心;其他菜类似情人,要看季节,且需小心侍候,累得多。”宋·刘子翚诗云:“肉食嘲三九,终怜气韵清,一畦春雨足,翠发剪还生。”明代周翼也盛赞:“夜雨剪来茸自长,春风吹起绿初匀。”

有人偏爱韭黄。韭黄得在弱光环境中培养,因为缺乏阳光,叶绿素被分解,只剩下叶黄素。苏东坡:“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

到了夏天,韭菜开花很漂亮,也很美味,元·许有壬爱极了韭花的味道,作五言律诗歌咏:“西风吹野韭,花发满沙陀。气校荤蔬媚,功于肉食多。浓香跨姜桂,余味及瓜茄。我欲收其实,归山种涧阿。”

我觉得那重辛的味道,似乎可以唤醒昏眊的味觉记忆和心神。在懵懂的童年,知道了父亲离去的晚上,母亲含泪做晚餐,那盘韭菜花炒蛋的滋味我永远记得。韭菜发音久,不管是普通话还是闽南语,都带着长长久久的愿望、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