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
甘蔗
10月—隔年5月
学龄前寄养在外婆家,当时高雄市三民区还很像乡村。舅舅有一片果园,外公种田、养猪,外婆种菜、饲养鸡鸭。农村厨房里有一个大炉灶,煮过晚餐,外婆辄用灶内余火烤甘蔗,未削皮的甘蔗受热,糖水缓慢渗出表皮,有些凝结,有些犹豫滴落,宛如眼泪。我曾在《外婆》一诗中怀念:“暗夜的炉灶有回忆的余烬/甘蔗偎在里面流泪/轻语如体温。”取出热甘蔗,咬掉蔗皮,咀嚼间流动着甜蜜、温暖、快乐、幸福感。这种幸福感竟永远鲜明在记忆中。
似乎不会有人觉得甘蔗不好吃。余光中诗《埔里甘蔗》:
看我,拿着甘蔗的样子
像吹弄着一枝仙笛
一枝可口的牧歌
每一节都是妙句
用春雨的祝福酿成
和南投芬芳的乡土
必须细细地咀嚼
让一股甘洌的清泉
从最深的内陆
来浇遍我渴望的肺腑
中国最早出现甘蔗的文献是《楚辞·招魂》:“胹鳖炮羔,有柘浆些。”柘,通蔗;柘浆,甘蔗汁。连横《台湾通史·农业志》将台湾甘蔗分为三类:“竹蔗:皮白而厚,肉梗汁甘,用以熬糖。红蔗:皮红而薄,肉脆汁甘,生食较多,并以熬糖。蜡蔗:皮微黄,干高丈余,茎较竹蔗大二三倍,肉脆汁甘,仅供生食。”竹蔗又称高贵蔗,外皮绿色,质地粗硬,不适合生吃;红蔗即中国竹蔗,皮墨红色,茎肉富纤维质,多汁液,清甜嫩脆。
这种经济作物产于热带、亚热带,栽培非常普遍,全球有一百多个国家出产,以亚洲为大宗,其次是中南美。甘蔗适合栽种于土壤肥沃、阳光充足、冬夏温差大的地方,是制造蔗糖的原料。秋天的时候,甘蔗成熟,榨汁制糖。吴德功《竹蔗》:
蔗圃千畦植,村农利溥长。
节多如竹秀,叶密似葭苍。
揭揭风吹响,湛湛露酿浆。
待当秋九月,处处献新糖。
甘蔗种植连接着殖民、奴隶、剥削。荷据时期,台湾长官定期向东印度公司例行报告,《巴达维亚城日记》1624年2月记载,萧垄(Solang,即今之佳里)产甘蔗,及许多美味之鲜果;荷兰东印度公司招募汉人来台种甘蔗,生产蔗糖卖给日本。清道光年间诗人陈学圣《蔗糖》:“剥枣忙时研蔗浆,荒郊设廍远闻香。白如玉液红如醴,南北商通利泽长。”
日据时期,总督府政府更大规模种植甘蔗,台湾俚语“第一憨,种甘蔗乎会社磅”,反映了压榨剥削的制糖公司。古巴诗人尼古拉斯·纪廉(1902—1989)长期流亡国外,以诗控诉帝国主义者剥削、压迫黑人,直到古巴独立才返回祖国。短诗《甘蔗》应是流亡时期之作:
黑人
在甘蔗园旁
美国佬
在甘蔗园上
土地
在甘蔗园下
鲜血
从我们身上流光!
龙瑛宗《植有木瓜树的小镇》描写日据时代的制糖公司,“一片青青而高高的甘蔗园,动也不动;高耸着烟囱的工厂的巨体,闪闪映着白色”。这段描述连接了我的桥头糖厂、甘蔗林印象。很多糖厂附近的人,童年时曾经追随着五分车奔跑,从成捆叠堆的甘蔗板车上偷偷抽取来吃。那是一个多么饥饿的年代啊,饥饿,却不乏甜蜜。
郁永河有一首诗描写蔗田:“蔗田万顷碧萋萋,一望茏葱路欲迷。裍载都来糖廍里,只留蔗叶饷群犀。”甘蔗长得瘦高,蔗田茂密,走进去立刻隐没,只闻蔗叶细碎的沙沙声,蔗香几乎就封锁了个人的世界,仿佛宿命。甘蔗采收之前会先历经整个台风季,风灾过后,东倒西歪的甘蔗人为地重新站起来,不免就长得弯曲。芳香甜美前的磨炼和摧折,仿佛隐喻。
每逢盛产的季节,饮料摊前常见甘蔗汁,或添姜汁,或加柠檬汁、橘汁调味。尤其货车上叠满长长的甘蔗,飘送着欢愉的甜香,堪称台湾街头最甜蜜的风景。甘蔗生长过程中,汲取的养料多储藏在根部,故下半截较甜,东晋画家顾恺之谓倒吃甘蔗为“渐入佳境”。
甘蔗汁好喝,可惜缺少咀嚼的快感。吃甘蔗是复杂的口腔运动,得边啃边吸边嚼,只有吃过的人才能心领神会。焦妻生前嗜甘蔗,下班回家时看见摊车辄命我路边停车,买一包带回家。她总是坐在沙发上抱着甘蔗,悠闲嚼食;我牙齿动摇,只能望蔗流口水。从前常嘲笑她是好吃的懒妻;奇怪,如今竟觉得她嚼食甘蔗的慵懒模样很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