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
茄子
台湾中部5月—10月,南部9月—隔年4月
多年前王安忆、李锐、莫言、余华等几个作家来台北,我邀他们在仁爱路一家老字号北方馆子吃饭,除了红烧茄子、芝麻烧饼和褡裢火烧,其他菜肴都很一般,早已面貌模糊;烧茄子入味而糜烂,将近二十年过去了,我仍记得当时和他们共享那蒜香。
入味、糜烂,堪称茄肴的美学特征。茄子一烹即烂,本身的味道不明显,往往依赖葱、姜、蒜、辣椒、肉来帮衬。
可能是对肉的渴望,驱使人们将菜烧出肉味。《红楼梦》的腌茄子就繁缛极了,第41回的“茄鲞”烹调过度,凤姐儿向刘姥姥详述茄鲞的做法:“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了,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以清淡见长的日本料理,也不免要靠味噌、芥末、酱油来提味。矢吹申彦说茄子是爽口的下酒菜,却不宜生吃,最简单的办法是搓盐腌渍,茄子对半纵切,抹盐即可,“做这道小菜时需要一心不乱地搓抹,感觉像发疯一样”,他在《男性料理读本》赞叹:“吃的时候稍微蘸点酱油,会好吃到让人觉得茄子似乎生吃也不错。”

历代诗人可能数黄庭坚最爱茄子,《谢杨履道送银茄四首》其一所述亦是盐渍做法:“藜藿盘中生精神,珍蔬长蒂色胜银。朝来盐醯饱滋味,已觉瓜瓠漫轮囷。”其二:“君家水茄白银色,殊胜埧里紫彭亨。蜀人生疏不下箸,吾与北人俱眼明。”
然则茄子嗜油已到了狂妄的地步,烧一盘茄子,往往吸附不少油脂。中医说茄子能降血脂、润肺、清肠通便;然则像茄鲞的烹调过程用这么多油(先用鸡油炸,再用香油收,最后用糟油拌),还奢望它能降血脂?血脂没飙高就阿弥陀佛了。
茄子可能原产于东南亚或印度,野生茄具皮刺,驯化后传至世界各地,大约南北朝随佛教传入中国。后魏农书《齐民要术》载种茄子法,不过当时的茄子像“弹丸”般小而圆,历经多次筛选改良才变大变甜。其别称包括茄瓜、矮瓜、昆仑瓜、落苏、酪酥、吊菜子。古梵文称茄为vatin-ganah,意谓防止放屁的蔬菜。
它的药膳功能古来即被认同,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叙述:“茄子熟者,食之厚肠胃,动气发痰,根能治龟瘃。欲其子繁,待其花时,取叶布于过路,以灰规之,人践之,子必繁也,俗谓之嫁茄子。僧人多炙之,甚美。”嫁茄子的文化习俗太玄,不过我也偏爱焗烤茄子。
鱼香茄子煲兼具川菜和粤菜特色,鱼香是川菜主要传统味型之一,成菜带着鱼香味,却无鱼,而是以泡红辣椒、葱、姜、蒜、糖、盐、酱油等调味品调制而出,味道甚浓,融合了香、鲜、辣、咸、辛、甜。按中医理论,茄子性味甘、凉、滑寒。体质虚冷、脾胃虚寒、慢性肠滑腹泻及肺寒者慎食。然则烹煮时若搭配以葱、姜、蒜、香菜等温热的配料,有互济之功。一般做法是茄子切块,油炸,沥干,加调料用砂锅烧制,并可加入咸鱼提味。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所述“缹茄子法”庶几接近鱼香法:“用子未成者(子成则不好也),以竹刀骨刀四破之(用铁则渝黑),汤炸去腥气。细切葱白,熬油令香(苏弥好),香酱清、擘葱白与茄子俱下,缹令熟,下椒、姜末。”第一句意谓种子未成熟者,茄肉饱满而柔嫩;种子成熟后,吸取较多养分,则茄肉风味逊矣。
茄子嗜油的性格很适合客家料理,客家茄子除了蒜头、辣椒,九层塔尤不可或缺。我的做法是茄子切滚刀块以利入味,略泡盐水以降低吃油量,下锅翻炸、沥油;拌炒蒜头、辣椒等配料,加入些许酱油和九层塔,拌炒均匀。
茄子的品种类型相当丰富,形状包括长形、椭圆、圆形、卵形、梨形等等,颜色有紫、紫黑、橘红、淡绿、白色,紫色最常见,尤为亮泽姣美。南朝梁·沈约一首五言古诗《行园》前四句为:“寒瓜方卧垄,秋菰亦满陂。紫茄纷烂熳,绿芋郁参差。”紫茄把紫色表现得华丽而高雅。
茄皮的颜色来自花色素nasunin,其抗氧化、抑制血管增生的功能甚强,盖肿瘤生长需要血管增生以提供营养,nasunin可能具抗癌效果。紫茄的维生素P含量高,可增强细胞间的黏着力,保持细胞、毛细血管壁的正常渗透压,增加微血管的韧性和弹性,防止毛细血管破裂及硬化,提高我们对疾病的抵抗力。
我从小不爱吃茄子,嫌它糜烂如泥,凉掉后尤其不堪入口;岂料年纪大了逐渐喜欢上茄子。口味的改变意味着人生境遇的改变,也许牙口差了,力气耗弱了;也许饱尝过太多苦涩,转而欣赏茄子隐而不彰的甜,轻淡的苦,它的细皮嫩肉表现一种润滑感,绵滑感,完满地包裹着舌头,一种吃软不吃硬的美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