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菜

芥菜

11月—隔年4月

台湾客家庄在二期稻作收割后,农地常轮种芥菜。芥菜可以鲜吃,也多加工制作成酸菜、福菜、梅干菜。酸菜、福菜、梅干菜是台湾客家庄腌渍芥菜三部曲,酸菜又叫咸菜,是福菜、梅干菜的前世。

芥菜收割后,就地在田间曝晒一两天至萎软;再一层芥菜、一层盐入桶腌渍,压紧密封,发酵半个月,变成酸菜。

酸菜经过风干、曝晒,塞入空瓶中或瓮内,倒覆其口,封存三个月至半年就变成福菜;填塞过程须用力填实,越紧越好,并倒弃溢出的水分;如果捅得不够扎实,菜会发黑腐败。福菜原来叫作“覆菜”,这是因为存放福菜时,酱缸要倒“覆”着放的意思。

酸菜经过彻底的风干、曝晒,直到水分全失,密封储存,即变身为梅干菜。梅干菜正确的名称应是“霉干菜”,乃是制作完成几乎已全干,又发了霉,因为霉不是一个好字,大家遂以梅代霉。坊间又多写为“梅干菜”。

芥菜又称长年菜、大芥菜、包心芥菜、雪里蕻、大芥、刈菜。芥菜10月下种,年底可收,应了年节的需求,因此客家人在冬末的餐桌上常见芥菜身影,甚至用作除夕夜的长年菜。邱一帆的客语诗《阿姆介咸菜》描述酸菜和福菜的制作:

该日 就像往摆共样
适收冬过后介田窦肚
阿姆用心血 种下了一行一行介芥菜
该日 就lau往年共款
适日头晒等介田窦肚
阿姆用汗水 淋出一头一头介大菜
昨暗哺 屋家人有机会
围一圈同心介圆 坐下来
窒出一罐一罐介咸菜

诗以客语召唤族群情感,以日常食用的芥菜、酸菜重述族群记忆,说话者通过母亲辛勤种植芥菜、腌渍酸菜,和家人团圆吃菜,凝聚了亲情之美。

医书说,芥菜所含抗坏血酸,是活性强的还原物质,参与机体氧化还原过程,增加大脑的含氧量,能醒脑提神,消除疲劳。此外,还能解毒消肿,抗感染、预防疾病,抑制细菌的毒性,促进伤口愈合,可辅助治疗感染性疾病。由于组织较粗,可明目利膈、宽肠通便,是眼科患者、防治便秘的食疗佳品。

苗栗县是台湾最大的芥菜产地,其中公馆乡的产量又占了大半,同时也是最主要的芥菜加工区,可谓“福菜之乡”。

大陆的客家庄也广种芥菜,也据以腌咸菜,房学嘉在客家饮食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说咸菜有三种:“咸菜有‘摖咸菜’‘水咸菜’‘干咸菜’之分。‘摖咸菜’的制法是用芥菜晒至七八成干,用盐‘擦’(腌)后入瓮,将瓮口用菜叶封紧。一个星期后将瓮倒扣于大瓷盆上,排出瓮内的菜酸液。这种咸菜是农家餐桌上的常见菜。‘水咸菜’是将大芥菜晒至半干,再加上粗盐,搓到较为软和,然后将每根咸菜结成扎,装在‘龙衣瓮’中,用水腌制,密封起来,经年不坏。而干咸菜则先将芥菜焯后晒至半干,继而团结放锅中蒸,蒸后再晒,晒后又蒸,经过三五次的重复而成。”以上摖咸菜与台湾酸菜做法一样,水咸菜、干咸菜则迥异。

客家人长期的动荡迁徙,不安全感恐已形成一种集体潜意识,那是一种在长期不稳定生活中追求安稳的适应策略,为了便于携带并储存过剩的蔬菜,乃广泛运用日晒、腌渍,制备耐留的食物,久而形成酱缸的陈香美学。

客家庄多开门见山,较劣的生产条件造成较高的劳动强度,需要补充脂肪和盐分,养成了又油又咸的饮食习惯。相对贫困的农业经济,又形塑了勤俭持家的客家人,擅以日晒、腌渍方式储存食物,客家菜肴中广泛使用的酸菜、福菜、梅干菜,即是在保鲜困难年代的发明,以期能长期保存这些芥菜。

台湾虽小,福菜亦有南北差异,北部对福菜的定义较为严谨;南部有人用高丽菜取代芥菜制作福菜,亦有人称鸭舌草为福菜、菔菜,钟铁民《菔菜?好吃!》叙述:

菔菜的这个菔字,客家音念起来像“降服”的“服”字,也有人称作福菜;闽南话念起来则像“学菜”。它虽然被称为菜,事实上却是生长在水稻田中的一种杂草,学名称作“鸭舌草”。尤其六月大冬禾秧苗莳落土以后,菔菜随着秧苗,密密麻麻地在水稻行间发芽生长。如果稻田的土地肥沃,往往长的比稻苗还要快还要好,如果不管它任它生长,它会喧宾夺主,一时包荫住秧苗,影响稻子的发育,所以种田的农友们自来就视之为大敌,除之唯恐不快。从前躅田搓草,主要对付的也就是这种菔菜呢。

鸭舌草这种野菜,南部客家人常吃,北部则鲜见。然则鸭舌草毕竟不是我们熟悉的福菜。福菜是自然发酵,不含防腐剂、色素及添加物,呈现一种高尚的“古风”。它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大量曝晒,充满了阳光的味道。

在密封的坛内,干燥而紧紧叠压的菜,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倒覆容器并紧封出口,容器内的气压大于外面,令外面的杂菌不易进入,以免破坏了未发酵好的菜。从前多以荷叶封口;现在则是罩上塑料套,再捆上绳索勒紧,容器四周撒上火灰或石灰。从前农村自制福菜,那些瓶瓶罐罐都堆放在眠床底下;现在则制成真空包装贩卖。此外,现在制作福菜已半自动化,用机器震动清洗,更能洗净菜里的杂物。

通过福菜、梅干菜、萝卜干等等这些食物的再现形式(representational forms),重复制作,而延续了客家庄的集体记忆。像2011年行政部门客委会举办的“齐力趣踩福:千人踏咸菜”活动,来自全台各地的超过1500人穿上鞋套,一起站在巨大的塑料桶中踩芥菜。踩福菜,带着采福的隐喻。

这是一项大规模的继承传统意识,一种象征仪式,彼此和不认识的人传递共有性,共同收集回忆;再通过强力传播,召唤族群感情,重复巩固共同体的血缘关系。

不过千人踩福菜更像一场丰收嘉年华,我在电视上看大家兴奋地在桶内跳舞、对着镜头微笑,其实并非正确的踩菜方式。盖踩菜的目的是把缝隙挤压到最小,务令桶内没有空气,并排出菜叶里的水分;踩踏的方式是身体缓慢转动,缓慢出力地踩踏,令芥菜密实,踏密实了才不会发霉,届时才能装到瓶中制作福菜。

这种瓶中菜最初的意义是节俭惜物,后来才发现它的美好。最常和福菜搭配的是猪肉,它有效吸纳油脂,释放甘美,进而提升了猪肉的味道。福菜之为用大矣,可煮可炒可卤可煴可蒸,搭配各种食材烹制。那天然发酵的气味,丰富了菜肴的滋味;它的酸味可启发味蕾,并促进油脂的分解,有效矫正重油重咸的客家口味。

福菜和梅干菜都带着山野气息。由于晒制过程不免沾惹杂质,烹煮前需多加冲洗,涤净才下锅。选购福菜时,以淡黄色泽者质量较佳,可用来做卤肉、卤桂竹笋、炒冬粉、炒蕨菜、炒苦瓜、煴猪肚、苦瓜镶肉、蒸鱼、蒸肉、蒸冬瓜扣肉、煮肉片汤、煮鸡汤、煮排骨汤……

苗栗有很多美味的客家餐馆,“龙华小吃”和南庄“饭盆头”的梅干菜扣肉都中规中矩,梅干菜的质地佳,完美帮助五花肉达成任务;梅干菜在这道菜中扮演着要紧的角色,梅干菜晒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成败。苑里“闻香下马”是一家优质小餐馆,其“福菜肉丸”表现创意,又呈现正宗客家风味。

我去学校上课时,中午常就近在“新陶芳”吃福菜肉片汤。平日则在龙泉市场内一摊贩吃福菜炒苦瓜,总觉得它提升了整个清粥小菜摊的地位和质量;福菜轻淡的涩味刚好修饰了苦瓜的苦,两者又皆能回甘,彼此互为宾主,如潮汐陪伴沙滩,如和风抚摸树林,如月光拥吻海洋,它们表现了调和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