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现代戏:涅槃于传统
2010—2011戏曲研究与戏曲发展述评
一、珍视文化传统,保护京、昆、地方戏曲、少数民族戏曲生存发展多样性
二、理论研究的本体回归与表演理论体系建构
三、戏曲舞台实践中的传统意蕴与现代转型
(一)见证与发扬:穿越时空的经典魅力
(二)本体回归中的“现代性”追求:针对现代戏创演的集中思考
四、舞台上下的深度对话:搭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非主流”女性的抒写——评王仁杰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激情与想象——关于郑怀兴的历史剧创作
恢弘斑斓的深度挖掘——姜朝皋的历史剧与现代戏创作
一、雄浑大气的历史剧创作
二、理想主义的现代戏创作
陆离烂漫 异彩纷呈——湖北舞台艺术创作现状扫描
一、历史剧:对本土人文资源的开掘
二、现代题材:红色情怀与现实新变
三、音乐剧、民族舞剧:艺术样式的多元与表现的丰富
结 语
'97吕剧创作谈
心欲回天,势难由人——萧何人物形象的戏曲史意义
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新编历史京剧《廉吏于成龙》评析
张建国与“奚派”京剧《奚啸伯》
京剧《宰相刘罗锅》的平民意识
做能够有历史担当的人——评新编历史剧《安国夫人》
深度审视人性美丑——评台湾国光剧团的京剧《金锁记》
两种艺术形态与立场视角——对京剧藏戏《文成公主》的一点思考
个人命运与际遇变幻的历史风云的碰撞——评新编历史剧《北风紧》
悲情《杜十娘》
爱国高于皇权——评历史传奇京剧《酒魂》
走近大师版《牡丹亭》的大师们
一、牡丹亭·昆曲·大师
二、姹紫嫣红:七位杜丽娘
三、似水流年:四位柳梦梅及其他
四、传承时代该如何传承和传承什么
经典评价的本土立场与文化语境——从上昆版“临川四梦”谈起
一、上昆演出“临川四梦”的价值意义
二、回到中国立场评价“临川四梦”
三、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东西方文化立场与评价
小说家的笔法——评北方昆曲剧院《红楼梦》
全本《长生殿》:昆曲传统与精神
剑走偏锋,得失两宜——上海昆剧团昆剧《景阳钟》改编刍议
文武并重的心理剧——评浙江昆剧团大型新编历史剧《公孙子都》
传统与本色:昆曲回归之追求——曾永义与台湾新编昆剧《孟姜女》
一场“和而不同”的智斗——评晋剧《傅山进京》
还原英雄 再塑英雄——晋剧《刘胡兰》评论
两岸“回家”主题的激情演绎——评新编现代吕剧《回家》
以亲情与常理说话——评大型现代戏《儿行千里》
戏曲的现代转换——从新编历史故事剧《长平悲歌》谈起
北路梆子《宁武关》的改编和人物塑造
西北风与西北情——评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
花儿与“第二种生活”——秦腔《花儿声声》阐释
从花儿的悠游到壮怀激烈的牺牲——评现代大型秦剧《大河情》
超越骨肉亲情的大义之爱——评河南豫剧二团的《程婴救孤》
民间走出的戏曲红梅——河南小皇后豫剧团王红丽评述
豫剧《特殊亲家》的震撼力
可道之“道”——越调《老子》的舞台艺术呈现
改编:突出与流失——评沈阳评剧院《我那呼兰河》
淮北花鼓戏与《阳光下的召唤》导演思维
小剧种“大制作”——口梆子《少年董存瑞》我见
越剧《红楼梦》:文学名著到戏曲经典
“草根越剧”的现代性改造——评浙江越剧团《九斤姑娘》
一曲爱情的绝唱——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当代知识分子的写照——评越剧《马寅初》
新的视角与改编——谈越剧新本《一缕麻》
鬼戏的另一种空间——评浙江绍兴小百花艺术中心的越剧《李慧娘》
邓世昌的情怀与情结——沪剧《邓世昌》的当代镜像
一部情感纯正的悲情剧——评大型原创沪剧《挑山女人》
中国式的艺术思维——评苏州市滑稽戏剧团《顾家姆妈》
现代启示录——观闽西汉剧《俏俏嫂》的思索
滚滚婺江说兴亡——评新编历史剧《梦断婺江》
婺剧《穆桂英》:艺术凝炼与现代意识
爱的隐喻——评婺剧《昆仑女》
从小说到甬剧《典妻》的改编
婉儿的形象探求
乱离时代戏曲艺人的人生悲歌——评歌仔戏《邵江海》
想象力与主题形象——人偶剧《八层半》与它的舞台设计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