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与发扬:穿越时空的经典魅力

(一)见证与发扬:穿越时空的经典魅力

古老剧种和传统剧目是戏曲悠久历史和丰厚积淀的最有力代表者,也在真诚守候民族传统文化的戏曲知音者心中占有着最重的分量。2010、2011年间,古老剧种与传统剧目在舞台上的大放异彩,无疑是对传世经典其穿越时空的魅力的又一次见证与发扬。

2010年,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作为“世博会文化展演活动”之一,上海昆剧团联合重庆市川剧院、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山西省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共同策划的“古戏薪传——中国四大古老剧种世博展演”,把中国东、西、南、北四方地域中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古老剧种首次聚合在一起,川剧、昆剧、梨园戏、上党梆子四大古老剧种同台亮相上海舞台。数十位“非遗”传承人与剧种代表人物汇聚一堂,演出昆剧《借茶》《偷诗》、梨园戏《大闷》《公主别》、上党梆子《杀庙》《惊疯》、川剧《醉隶》《思凡》《逼侄赴科》等多个经典折子,“碰撞”出一个古老戏曲的博览会。演出的极大成功既源于海内外广大观众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也说明了传统戏曲在社会心理层面所拥有的深厚根基。

2011年是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第十个年头。国家大剧院推出了“大雅之美”昆曲系列演出(全年共9台剧目17场演出)及一系列讲座,与“中国昆曲600年全景”特展一起,多元立体展示昆曲文化,推动昆曲艺术的普及。在6、7月间由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的“中国戏曲节2011”中,昆曲也作为重点展示剧种,各大昆团联合演出经典传统折子戏与全本戏。本年度又适逢昆剧表演艺术大师周传瑛、侯永奎100周年诞辰,10、11月,杭州、北京南北呼应,分别举行了纪念两位艺术大师的汇演与研讨,南北昆坛的老中青艺术家济济一堂,展现了昆曲艺术传承的成果。在9月厦门召开的以“戏曲之旅、文化交融”为主题的国际戏剧协会第33届世界代表大会上,中国戏曲第一次成为世界代表大会的主题。来自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外国代表观摩了一系列经典剧目的演出和戏曲工作坊之后,由衷地将戏曲视为洞悉中国这一文明古国所拥有的文化多样性的最佳视角。借京剧成功“申遗”东风,2010、2011年,“全国优秀京剧剧目展演”、“中国京剧文化节”等剧种展演活动连续举办;地方戏曲方面,第2届中国越剧节、第2届中国豫剧艺术节等也竞相展开。从两年来几次较大的综合性展演活动来看,无论是2010年的第9届中国艺术节,还是2011年的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或第12届中国戏剧节,都涌现出一批传统经典或经典整理改编剧目,如上海昆剧团的精华版昆剧《长生殿》、重庆川剧院的川剧《李亚仙》、浙江昆剧团的《虹霓关》等。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强调原真态的继承也罢,追求新意的改编也好,都必须怀一颗敬畏之心去面对戏曲传统中那厚重悠远的美学意蕴、深沉隽永的历史意识与深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民间情怀,非如此则无法展现出戏曲艺术与戏曲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