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舞台实践中的传统意蕴与现代转型

三、戏曲舞台实践中的传统意蕴与现代转型

回顾2010、2011年的戏曲舞台,堪称异彩纷呈。尤其是围绕着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京剧“申遗”成功,2011年纪念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0周年等一系列大事件,一大批经典作品与新创作剧目菊坛竞秀,绚丽多姿,不仅在国内,也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展示出中华戏曲的迷人魅力。两年间,如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中国戏曲节、各类优秀剧目展演和地方戏曲艺术节等大规模、高质量展演活动的举办,也使得各类剧目尤其是如京剧《成败萧何》《响九霄》、川剧《金子》、晋剧《傅山进京》等一批近年涌现的新创剧目有了更多与观众见面并不断打磨沉淀的机会,显示出思路更趋开阔、更加注重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的提升等特点,戏曲舞台和演出市场也在这种追求的影响下勃发出生机。今天的戏曲人和戏曲观众,仍渴望在经由厚重的历史而沉淀凝香的传统意蕴之中滋养身心并反哺于戏曲自身进一步的发展,但同时,以现代戏为代表的当代新创作,又体现出了人们对于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型这一时代命题更为直接和集中的思考。

京剧《响九霄》,刘祯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