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回归中的“现代性”追求:针对现代戏创演的集中思考

(二)本体回归中的“现代性”追求:针对现代戏创演的集中思考

与传统戏曲相映成辉的,是近年来活跃在舞台上的一批现代戏,这些剧目或贴近现实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或是革命历史题材的“红色经典”。在2010年“九艺节”上,京剧《生活秀》《飘逸的红纱巾》、秦腔《大树西迁》、评剧《宰相胡同》、河北梆子《女人九香》、陇剧《苦乐村官》、琼剧《下南洋》、豫剧《村官李天成》、花灯戏《梭罗寨》、粤剧《刑场上的婚礼》、黄梅戏《风雨丽人行》等近年来较有影响的现代戏集体亮相,在全部33台戏曲作品中所占比例之高令人惊叹,成为了毋庸置疑的亮点。以现代意识切入现代、现实题材,从中体现出创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个体生命和精神的人文关怀,这正是现代戏的优长和力量所在。

京剧《飘逸的红纱巾》,刘祯摄

陇剧《苦乐村官》,刘祯摄

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2011年中宣部文艺局为推动戏剧艺术家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优秀戏剧全国基层巡演活动。同时为了纪念这一不平凡的年份,文化部也于6、7月间在北京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展演共汇集了不同艺术品种的32台优秀剧目,其中戏曲26台,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涵盖了话剧、京剧、舞剧、地方戏等多个艺术品种,仅地方戏就有豫剧、吕剧、评剧、秦腔、甬剧、二人台、湘剧、沪剧、锡剧、滑稽戏、河北梆子、蒲剧、粤剧、陇剧、花灯剧、黄梅戏、上党梆子等17个剧种,涌现出《江姐》《顾家姆妈》《李贞回乡》《西京故事》《铡刀下的红梅》等一批新老现代戏优秀剧目。在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的高潮中,文化部组织召开了全国现代戏创作座谈会,会上文化部部长蔡武作了《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生产导向 努力创作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作品》的发言,指出“现代戏因为贴近群众生活,体现和传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更容易引起观众共鸣,更能发挥主流价值引导功能”[2],希望广大戏剧工作者总结现代戏创作的经验,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力求以情感人,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结合。在座谈会现场以及《戏曲现代戏创作的一次检阅》(安葵)、《现代戏:涅槃于传统》(刘祯)、《戏曲现代戏百年回眸——以此文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何玉人)、《审美地把握:戏曲现代戏憧憬》(万素)等围绕此次展演的一系列理论文章中,众多学者和文艺工作者也集中针对现代戏创作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开拓探索发表了看法。许多学者认为,现代戏在题材内容上能够更有力地关注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改革进程、直面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期现实生活。现代戏不仅仅在塑造英模人物、弘扬先进思想等方面丰富了戏曲文学的语言,其优秀的剧目也并非一种简单的歌颂,而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并触及一些现实矛盾,折射出时代变迁中现代人精神流变的历史。同时,现代戏的现代性还表现为艺术形式和舞台呈现的“现代”,以及其与内容题材之“现代”的结合和统一。而这种表现形式上所体现的“现代性”,恰恰应该是在继承戏曲艺术传统、尊重戏曲艺术本质的规定性和民族美学原则基础上,在向戏曲艺术本体的回归中,所展现出的古典戏曲融入时代新质后呈现出的崭新形态。现代戏的创作,应把握对戏曲艺术本体的继承,重视发挥戏曲自身的表现功能和对戏曲化的身段、语汇的运用,运用艺术的、审美的方法,把人民的愿望真诚地、深情地表达出来。专家学者们肯定了现代戏对于戏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和在当今戏曲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并再次强调了戏曲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以传统为根基的重要性以及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相关讨论与观点在随后8、9月份分别于西安、苏州召开的现代戏发展暨陈彦作品研讨会、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成立30周年大会等活动中也得到了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