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和而不同”的智斗——评晋剧《傅山进京》

一场“和而不同”的智斗——评晋剧《傅山进京》

传统的中国文人很多是不和封建王朝合作的,他们或者隐居山林,或者隐于市井,吟诗作画、闲云野鹤。但他们中大多数人隐居是假,博取时名以期引起封建统治者的关注、等待朝廷更优厚的征召条件却是真。而晋剧《傅山进京》却写了一个真的不与皇帝合作的著名文人——傅山,将皇帝与傅山之间的紧张对立很诗意地呈现在舞台上,表现了一个铁骨铮铮的古代文人形象,该剧也把作者郑怀兴的才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傅山年轻时曾率百名秀才入京为山西提学袁继咸叫屈,清朝入关后,他不事二主,僻居乡野,行医作画,自得其乐。不成想,到了70多岁的年龄,又受到康熙皇帝的征召,要他赴京为官。但傅山坚决不从,一再托病不赴,最后地方官员使出了杀手锏,说再不赴京,就会株连一家并且自己的官也会被免去,善良的傅山只好进京了。进京后,他不愿住进城里,而是住到了京郊的圆觉寺。傅山年轻时的朋友冯溥已经在清廷做了官,赶来迎接傅山,说康熙要傅山进宫为太后诊病,傅山不愿跨入皇宫,便要了太后的头发诊病,不但诊出了太后的病也开出了药方,被康熙视为神医,愈发激起了康熙要召傅山入宫的决心。于是,康熙扮成居士来到圆觉寺,与傅山论字谈道,傅山的清风傲骨更加激起了康熙的敬重之心。虽然傅山没有参加博学宏词科的殿试,但康熙仍要授职于他,召他金殿谢恩。傅山坚拒,但仍被太监们连人带床抬进皇宫,最后被按着伏阙谢恩,与康熙完成了一次心与智、势与力的争锋与较量,最后被恩准回乡,整出戏便结束了。

晋剧《傅山进京》,刘祯摄

这出戏蕴含的思想内容颇为丰富,最主要的是引出了人们对封建文人与统治者关系的思考。

戏中的傅山,代表了中国文人中的一种典型心态:不入仕、不与统治者合作。当然,形成这种心态的原因有多种,有的正如我们开头说的仅仅是一种姿态而已,但对戏中的傅山来说却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沁入骨髓的做人准则。而这种准则的形成实在是儒家思想的一种原则,即不仕二主。傅山实际上是以明朝遗民的姿态而生活的。当傅山进京在圆觉寺住下后,他年轻时的朋友、已经在清朝入仕为官的冯溥奉康熙之命前来请傅山进宫为太后诊病,两人的一段对话颇有意味:

冯溥:老兄,时已不早,闲话不说。请你治者,乃是当今——

傅山:当今什么人?

冯溥:当今是指万岁呀!

傅山:万岁?万岁不是在煤山宾天多年?

冯溥:唉,是康熙皇帝请你入宫给太皇太后看病呀!

傅山:哦,原来是指你新主。唉,可惜呀,我方外不娴新世界,心中只记旧山河。

傅山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对冯溥的入仕清朝表示了极大的蔑视。这也是封建时代文人的一种做人准则,仕二主被视为他们人格上的一个大污点,这是一种正统思想,是封建文人的普遍的主流选择。傅山的一身傲骨背后的精神动力之一便来自这种封建的主流价值观,从这个角度看,他是一个正统的封建文人。他身上实际上浸染着浓厚的儒家精神,僻居乡野,他与乡亲们建立了浓厚的感情,这也是封建主流价值观的一种精神关怀的体现。对傅山来说,这种儒家的主流价值观仅仅是他思想的一个层面,最终的原因却在他对士大夫浩然之气的坚守上。这种心迹在他被宣召金殿谢恩前一夜的一大段唱词中已表明:“我始终不臣服岂恋明室,为了把士大夫气节保全。明室曾删《孟子》轻视民本,到头来官贪民困大厦坍!怕玄烨只以功名相笼络,教士人气节丧媚骨奴颜!士大夫能养得浩然正气,才不使中原文化断了源!”正是这种为了不使中原文化断源的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才使得傅山断然拒绝康熙的入仕要求。当然,傅山对明室是失望的,对新的清朝统治者也怀有极大的警惕,他所要坚守的正是士大夫的气节。而他所要面对的却是当时的最高权力者——康熙皇帝,可见他的坚守是何等的艰难。

此剧在表现傅山与康熙的关系上是非常精彩的,两人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欣赏。一开始,康熙就闻知傅山之名,并且很欣赏他的字画,他认为傅山的行草,高古纯朴,直逼汉魏,胜过董太史,爱好书画的他,“若能与傅山一起论书法,教寡人更上层楼笔生花”。抱着这种心态的他,非要把傅山招入宫不可。傅山拒绝入宫后,仍根据一根头发丝诊出了太后之病,更使康熙对傅山怀有一种神奇的想象。为了把天下鸿儒招至大清门下,康熙怀着“治中原士大夫之病”的心思微服前往圆觉寺会傅山。这次会面让康熙十足领教了傅山的铮铮铁骨,傅山在看了康熙的“福”字之后,已明了了他的身份,他抱着“纵是玄烨待怎样,李太白视帝王如平常!市井贱夫皆可拥天下,任他是万乘主揶揄又何妨!”的心态,指斥康熙的字,“书学董、赵两家”,故“字也含俗态,未得正脉,难登逸品!”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推崇董、赵两家,别有用心”,目的在“渐摧中原士大夫之气节,以添天下读书人之奴性!”被人直戳痛处的康熙“欲发作,又吞忍,驯服烈马要耐心”。这一折是这出戏最精彩的部分,极富文学性的唱词将两人微妙的心态以及彼此的暗斗揭示得淋漓尽致。因为傅山的倔强更激发了康熙收服他的决心。此系作者以两人的一段旁唱揭示出他们之间的暗中较量:“玄烨:他有意出言不逊激怒朕”,“傅山:他不动声色涵养深”。“玄烨:我自信能叫他体察圣命”,“傅山:我偏要把定心旌不称臣!”这段唱词将两个彼此欣赏又站在不同立场想彼此征服的强者心态活画而出。傅山的强硬表明了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要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的韧劲与不屈,而康熙的坚定则表明了一个统治者要收服天下英才的帝王雄心。这两个人的相遇,正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与帝王关系的一种典型的缩影。而剧中另一个文人冯溥则是已经归顺统治者的文人的典型代表。冯溥鞍前马后地为康熙效劳,奴性十足地拍皇帝马屁,与傅山的清高比较则显得有点卑缩,这也是知识分子这个依附性阶层的悲哀,如果想得到一些世俗的荣耀与物质利益,就必须放弃傅山那样的自由的心性,带着奴性为帝王服务。这就尤其显示出傅山这样的文人的可贵与难得。这一点康熙心里是非常清楚的,他对傅山的欣赏就表明了他对身边的奴才的厌倦。

傅山与康熙的这场较量,最终以傅山被强行按倒谢恩,给了康熙一个台阶下;而知道不能勉强傅山的康熙也大度地恩准傅山还乡,最终以两人的相互理解而结束。一场争锋的结局是:“他坐龙廷我采薇,一场对弈却相知。和而不同养正气,重归故里赋新诗!”这对傅山来讲,可能是最好的一个结局了。对康熙来说,未必不是上了一堂课,但站在强势地位的他大度地成全了傅山,不能不说也是很难得的。这场智斗,在舞台上全面地展示了一个封建时代的优秀知识分子与一个附庸风雅却不失大度与器量的封建帝王形象。表演傅山与康熙的演员都非常出色,唱腔与情感表达都非常丰满,是一场成功的表演。

此剧表现傅山与康熙的关系是筋骨,使剧本丰满的血肉则是傅山与乡亲、儿孙、妻子的亲情关系,这使得傅山不仅是以一个直倔的老者出台,更是一个可亲的长者,他的选择便具有一种人民性,与避世的伯夷、叔齐又有所不同,整出戏便有了一种人间烟火味,结局也是圆满的,两个主要人物互相都保持了自己的尊严,人物之间的张力得到了最大的展示,戏剧效果颇好。

(原载《中原文脉的坚守——晋剧〈傅山进京〉创作评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