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越剧”的现代性改造——评浙江越剧团《九斤姑娘》

“草根越剧”的现代性改造——评浙江越剧团《九斤姑娘》

浙江越剧团的“草根越剧”《九斤姑娘》的情节元素充满了民间的智慧与幽默,语言也是民间的机趣与活泼,虽然据传统作品改编,但对现在的戏曲观众仍然充满吸引力,是一出源自民间的活泼泼的喜剧。此剧在戏曲的现代性改造与如何吸收戏曲民间元素的精华方面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在浙江越剧团的“草根越剧”《九斤姑娘》之前,有1953年上海越剧团的《九斤姑娘》和1986年浙江的戏曲电视剧《九斤姑娘》。此剧的前身是越剧传统剧《箍桶记》和《相骂记》,本是两个互相独立又情节相连的剧目。这两出越剧的情节发展与今天的“草根越剧”相比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上世纪50年代的《九斤姑娘》中,聪明能干的九斤姑娘与石二是阶级对立的关系,以九斤姑娘战胜石二为收局;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九斤姑娘》中,故事情节恢复了传统剧的内容,以九斤姑娘嫁入石二家为终局,与今天的剧本比较接近。从这样两种戏剧情节的安排看,上世纪50年代的剧本满溢的是那个时代的阶级斗争与反抗的主题,而上世纪80年代的剧本,人物关系看似是恢复传统剧的内容,实则已经恢复了人际正常关系与心理角逐。当然,这仅只是从剧本而言,并不涉及越剧的导与演。也曾经有人说,上世纪50年代的《九斤姑娘》的演员表演无人能及。但从剧本来看,故事情节的演进正说明了时代的变化。

在传统剧目中,九斤姑娘是嫁入石二家后遭妯娌嫉妒愤而回娘家,后因杀猫事件又被请回的,在今天的“草根越剧”中,妯娌对她的嫉妒变成婚前的排斥,杀猫事件也发生在婚前,全剧以九斤姑娘的结婚为收煞。从现在浙江越剧团的《九斤姑娘》对传统剧目的改编看,人物关系变得更加明朗与阳光,石二家的两个妯娌对九斤姑娘的嫉妒与排斥也变得不那么琐细,突出的是九斤姑娘的聪明与智慧,符合现在观众的欣赏心理。被称为“草根越剧”的《九斤姑娘》突出的是民间的机趣与活泼,经过现代舞台的呈现,实际上已经典雅化与审美化了,名为“草根”,其实也符合现代有一定文化层次的观众欣赏心理。传统社会中的民间智慧经过现代舞台呈现仍然与时下观众保持着心神的交融,很多场面仍能引起我们会心的一笑。这部“草根越剧”既适合现代的一般民众欣赏,也适合有一定文化修养的观众欣赏,是一部雅俗共赏的民间喜剧。这部戏的成功说明戏曲传统戏的挖掘与整理编演,仍然是一个具有意义与价值的事业。

越剧《九斤姑娘》,刘祯摄

这里要重点说一说的是戏曲的“现代性改造”问题。比如此剧后半段的“杀猫事件”,虽然表现了九斤姑娘的聪明与智慧,但是从现在的处理上,我们看到的是缺乏现代环境意识的旧俗。在现代环境主义者看来,一只猫,不管它是“金丝猫”还是普通的猫都是具有生命尊严的,不能随便就将它杀死,而一旦将它杀死了,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事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叔婆的撒泼耍赖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三叔婆的撒泼耍赖目的不是强调猫命的尊严而是为金钱的赔偿,而九斤姑娘的处理,看似聪明智慧,但实际上还是没有重视猫的生命尊严,是以“人类中心主义”的意识来处理问题的,包括看热闹的邻居的插话,意思都很明白,就是一只平常猫不值多少钱,该治的是三叔婆的无理取闹。三叔婆固然可恶,但我们的旧俗中对待弱小动物的态度是否也应该反思呢?所以,戏曲的“现代性改造”问题就被提了出来。因为现代观众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文盲,多少都受过一点现代意识的教育,如果我们的编剧意识落后于一般观众的意识,必然是要被现代观众冷落的。戏曲观众这些年来的寥落,也正说明了农业文明时代的观念意识与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是有一定距离的。倒不是戏曲的形式与表现形式问题,而是我们的观念意识是不是能够继续对时代有一定的把握力的问题。戏曲需不需要“现代性改造”、如何改造都是我们今天必须思考的问题。

再一个问题就是现代戏曲如何吸取民间元素的精华使之保持原初的活泼生命力问题,浙江越剧团的这部《九斤姑娘》作出了很好的回答。此戏剧情的诙谐以及活泼语言只能是来自民间的,是原初的民间智慧的表现。此戏在道具以及舞台的设置上也尽力利用民间元素,比如对“桶”的呈现等,都是很好的旧元素的利用。这些民间元素对现代观众是有一定吸引力与新鲜感的,说明适合现代观众欣赏习惯的传统元素还是有其生命力的,不可一概否弃。而如何在“现代性改造”与传统元素利用之间找到一条合适的通道,正是我们现代戏曲人应该认真思考的。《九斤姑娘》的成功,也具有和表达了戏曲在当代发展遭遇许多困难后向传统回溯,寻求本真资源以及对现实反思的意味。所以,它的意义不局限于一部作品的改编,而在整个戏曲创作中具有的代表性。这也是当前戏曲发展的一种倾向,包括一些获得中国戏曲学会奖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作品,如《贬官记》《王茂生进酒》等,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原载《返璞归真——越剧〈九斤姑娘〉创作评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