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红楼梦》:文学名著到戏曲经典

越剧《红楼梦》:文学名著到戏曲经典

古典小说《红楼梦》是我们极为熟悉的一部作品,问世以来不断地掀起一个又一个阅读高潮与争论焦点。因此,对它的改编、搬演,难度就非常大。正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读者也会有一千个宝、黛、钗,每个读者、观众都会有自己心目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这对改编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而且,如何对《红楼梦》拥有丰富的社会、艺术内涵的主要角色进行舞台再创造也是对编导演的一个极大挑战。由徐进编剧,王文娟、徐玉兰主演的越剧《红楼梦》曾成功地在戏曲舞台上塑造了林黛玉、贾宝玉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不能不说是对新版越剧的考验。新版越剧《红楼梦》舞台华美、考究,情节上增加了《元妃省亲》一折,成功地将贾府的奢华与排场展现在舞台上,令人耳目一新,对演员的表演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而整体上新人新版《红楼梦》更具有青春朝气和时代气息。应该说,上海越剧院很出色地完成了对《红楼梦》的舞台再创造,该剧始终与上海越剧院相伴随,成为“红楼戏里的里程碑”。20世纪是越剧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而《红楼梦》与《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成为越剧四大名剧,是上海越剧院的品牌和精品;从《红楼梦》50年的历程也能够看到它在当代戏曲发展的地位,它也是戏曲的品牌和精品,是戏曲改编文学名著的圭臬。

《红楼梦》从经典名著到越剧的成功演绎,说明改编者对越剧的观众心理有极为深刻的理解,而学术界对小说的认识积累和意义解读,无疑也极大地帮助了改编者从纷繁中找到戏曲的聚焦点和精神。名著《红楼梦》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所包孕的社会历史内容都极为丰富复杂,而越剧《红楼梦》删繁就简,突出了宝黛的爱情主线,演绎了一场令人回肠荡气的爱情悲剧,充分突显了越剧舞台的审美优长,让观众体验了一场越剧版的《红楼》爱情。无论是王文娟、徐玉兰演绎的宝黛,还是新版钱惠丽、单仰萍的宝黛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这跟剧本的成功不能说没有关系。

越剧《红楼梦》所截取的情节片段都是为揭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爱情而服务的。以新版来说,增加的《元妃省亲》一折,看似与宝黛爱情关系不大,但对表现人物性格却很有必要。在这一折里,所有的参见者都称元妃为“娘娘”,只有宝玉称其为“大姐”,这就充分表现出宝玉与元妃的亲近与他不为封建礼教所束缚的性格特征,以及贾府女性从老太君开始就有的对宝玉的宠爱,也把这个非同一般的家庭的地位显现出来,这就是宝黛爱情发生的背景和环境。

越剧《红楼梦》,沈震宇摄

《红楼》中宝黛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思想追求的基础上的,并非简单的小儿女的卿卿我我。越剧《红楼梦》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推进情节,宝黛共读《西厢》,也只有林黛玉能与宝玉共同读这种禁书。果然,在第四场《“不肖”种种》里,宝钗对宝玉关于仕途功名的规劝,就被宝玉极大地反感了,并对袭人说出了“林姑娘从来没说过这些混账的话”这样的肺腑之言,充分表现了宝黛爱情的共同思想基础。文学名著《红楼梦》本身故事内涵非常丰富,可截取的角度非常多,越剧改编者紧紧围绕着宝黛钗的恋爱与婚姻展开,截取了最基本的情节,舞台故事基本是符合原著本意的,宝黛钗的舞台形象是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的,而且这样的浪漫爱情和悲剧故事也非常适合越剧剧种表现,彼此相得益彰,这也是越剧《红楼梦》成功的主要原因。舞台剧毕竟还是要讲故事的,还是讲究故事的情节推进的,仅仅有华丽的舞台背景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让观众折服的剧情才能成功,改编者着意通过《黛玉进府》《识金锁》《读西厢》《会琪官》《“不肖”种种》《笞宝玉》《闭门羹》《游园·葬花·试玉》《王熙凤献策》《傻丫头泄密》《黛玉焚稿》《金玉良缘》《宝玉哭灵》等场次,凝缩而精炼地演绎了长篇巨制的小说。小说《红楼梦》本身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而这50年来越剧把它进一步光大和具象,许多人心中的《红楼》就是越剧的《红楼》。

剧情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越剧《红楼梦》中宝玉的形象塑造是颇为成功的。他虽然生于富贵之家,有着衔玉而生的先天优势,却毫无贵公子的骄矜与势利。他是一个有着平民思想与作风的人,讨厌仕途经济,不愿与官场中的禄蠹为伍,却愿与戏子丫鬟厮混。越剧充分展现了他的这一性格特征。不论是《会琪官》一折还是《“不肖”种种》一折,都是展示宝玉这一性格特点的经典名段。戏中宝玉不愿读八股文却为晴雯画眉,是表现宝玉叛逆性格的一个重要细节。

戏剧是需要冲突的,越剧《红楼梦》的冲突自然地就包孕在宝黛的性格塑造中。作为封建大家族的嫡公子,宝玉备受重视,不管是作为家长的父亲,还是贾府上上下下的女眷甚至丫鬟,都将他视为继承家业、支撑门楣的未来接班人。父亲要他读八股、与官员贵族往来,女眷们指望他光耀门庭因而对他宠爱有加,而宝玉的天性却在自在人生,不愿受仕途经济的束缚,冲突必然地发生了。不管是宝钗还是袭人,都在规劝他走仕途经济的正途,甚至贾老爷为了教育儿子,还发生了鞭笞宝玉的行为。这样的情节表现在舞台上,就变成了极为好看的戏剧冲突,而且也突显了人物性格。《会琪官》一折就是《笞宝玉》的由头,虽然不长,却是剧情推进的重要关节。

只有黛玉与宝玉一致,她会和宝玉读《西厢》,也不拿仕途功名之类的世俗标准要求宝玉,她只以女儿的玉洁冰清般的情感来爱宝玉。然而,她又是那样孤弱,在贾府里,没人为她说话,父母早亡,投靠到外祖母家毕竟还是寄人篱下,不可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走一步路,唯一的知心人只有宝玉,虽然青梅竹马,却没有父母来做主,并且还有那么多的姐姐妹妹在竞争。她的心事只能闷在心里,无处诉说。满腹的心事、多病的身体,导致她对宝玉的态度也时远时近,有时还使些小性子。但这并不妨碍她成为宝玉最亲近的知己,在姐姐妹妹中只有她认同着宝玉的看法,只有她默认着宝玉的叛逆行为。她爱着宝玉,却不屑于为了成就这段姻缘而改变自己的心性、巴结贾府上下的夫人、老爷,也正因为此,他们的爱情才遭到贾府上下的反对。但也正因为此,她才值得宝玉去爱、去呵护。越剧《红楼梦》对林黛玉的性格以及宝黛爱情的本质把握得非常到位,《葬花》《黛玉焚稿》《金玉良缘》《宝玉哭灵》等场,对两人的爱情表达用了很多的唱段,或缠绵悱恻,或哀怨悲戚,或肝肠寸断,都是升华人物思想和彼此感情之处,这种效果和表现能力也是越剧所擅长,并能够深深感染观众。

但黛玉对宝玉的爱情再沁人心髓、再玉洁冰清,也不符合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根本利益。贾府需要的是能够帮助宝玉实现功名利禄、保证贾府的荣华富贵永不衰竭的贤德儿媳。而黛玉除了有绝代的才情与容貌外,有的是病弱的身体、孤傲而略带尖刻的性格、寄人篱下的身世、不与世俗合作的姿态,可以说与贾府的要求大相径庭。贾府上上下下看中的是宝钗这样家里有产有业、举止端庄,又喜欢世俗功名,又讨上上下下喜欢,并且容貌也并不在黛玉之下,从德容工指来说没的挑的标准封建儿媳。但明眼人谁也看得出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感情,经过紫鹃的玩笑,宝玉已经再也经不起任何不顺意的事情了。所以,就有了王熙凤的掉包计,说的是娶林妹妹,而塞给宝玉的却是宝姐姐,大家考虑的只有家族的利益,而至于宝玉与黛玉的死活就没人管了。悲剧由此而酿成:黛玉魂归西天,宝玉出家而去。一个掉包计害的是三个人。越剧《红楼梦》在舞台上艺术地展示了事情的全过程,让观众为宝黛掬一把热泪,尤其黛玉焚稿“质本洁来还洁去,休将白骨埋污淖”酣畅淋漓的抒情,以及宝玉哭灵“林妹妹啊林妹妹,如今是千呼万唤唤不归”的大段唱词,把两人的生死爱情推向高潮,成为这出悲剧爱情的浓墨重彩。

艺术创作一定要尊重各艺术种类、形式的规律,越剧《红楼梦》的改编是非常成功的。小说作为一种文字文学艺术,它可以涵纳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可以展现丰富的细节,描绘人物细腻的心理,但是,小说不能对艺术形象做动态的展示,戏剧正可以做到这一点,然而戏剧着重的是舞台呈现和舞台表演,对人物的心理展示不能像小说那样细腻,主要靠戏剧冲突和情节推进来表现人物、讲述故事。所以故事细节的选择就不能太散、太拖沓,因而,在从小说改编戏剧时必须删繁就简,注重舞台再创造与舞台表演。编剧改编完成的1958年,即将迎来10周年国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极大变化,《红楼梦》研究愈益加强,成果甚多。很显然,剧作家的改编是站在时代前沿,对原作及人物的理解打上时代烙印,对当时学术研究的成果多有吸收,剧中很多经典的念白曲词,也多是学者们常常从原作摘出引用,用以注解人物思想性格的。如林黛玉一上场的曲白:

林黛玉:(自语)外祖母家确与别家不同。

(幕后合唱)记住了不可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走一步路。

小说原作是这样写的:“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府打发轿子并拉行李车辆侍候。这黛玉尝听得母亲说他外祖母家与别人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何况今至其家,都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这段心理描写,非闲适之笔,被许多学者所注意,虽然不能认为她属于另外的社会阶级,却是黛玉与贾府隔阂的佐证,从而也奠定了日后她爱情的悲剧命运。对于林黛玉思想与宝黛爱情的研究,这段心理描写历来不为人们所忽略。同样,在越剧改编中,它也成为林黛玉出场的开场白——在舞台上用“自语”、“幕后合唱”的形式,为越剧中林黛玉的思想性格奠定了基础。对与宝黛爱情对立一方的宝钗、袭人,这两个人物的理解、塑造,也有一种时代社会分析的印迹,显然小说的塑造更为丰富和复杂,描写也更为含蓄些。在小说《红楼梦》诸多人物谱中,琪官不是一个贯穿人物,但学者们重视的恰恰是这样的“小人物”。琪官“戏子”身份及他与贾宝玉的关系,无疑使人们觉得贾宝玉这一人物的进步、民主的平民思想落到实处,有了具体体现,也使戏剧的矛盾冲突加剧,宝黛爱情的社会意义凸显。

作为一部不朽的文学经典,自从小说诞生后,它的发展传播就不断,大致来看,主要经历了小说文本、舞台戏曲和电视传播三个大的阶段,每一阶段的发展和传播都各有特色,无疑,借助现代传播手段的电视连续剧有着更快捷的途径和更广泛的受众,但作为舞台艺术戏曲,越剧表现的美、韵味并没有因为现代传播手段的快捷、多元化而稍减——越剧的形式,唯美抒情,能够与它所表现的宝黛爱情浑然相融,相得益彰,时空有限而蕴涵无限,也恰是在与其他现代艺术表现的比较中、多元多样艺术发展的冲击中,人们愈益感受到越剧弥久的醇厚与芬芳!

(原载《红楼梦学刊》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