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新编历史京剧《廉吏于成龙》评析

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新编历史京剧《廉吏于成龙》评析

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是非常成熟的,从选拔到任用都有一套完备的制度,形成了一套中国特有的文官文化。因为是替皇家打理政务,文官们自然要克尽职守,又因为手中掌握一定的权力,文官们又会捞取一定的好处。因为中国官吏长期实行低俸禄,所以,官员们上任后捞取好处、搜刮百姓已经成了官场定例,不仅官员们之间心照不宣,而且连给权的皇家也睁只眼闭只眼,毕竟天下是要靠文官们帮助治理的,不给些好处谁还干呢?至于百姓的利益,真正能将它放在心上的官员乃至皇帝也就凤毛麟角了。然而,如果搜刮过度、过分忽视民心,也会激起民变,这又是明智的统治者不愿看到的,于是,便提倡文官的克己奉公,心系黎民,而做到这一切又是需要文官们做出相当大的牺牲的,真正能做到的也就没有几个了。新编历史京剧《廉吏于成龙》讲的就是这样一个为封建王朝做出相当大的牺牲与贡献的廉吏的故事。

廉吏的故事,在戏曲舞台上早有范式,比如包拯,是人们熟悉的廉洁清正的典范,是广大观众早已熟悉的。而现在要在戏曲舞台上成功塑造一个廉吏于成龙的形象,确实是要拿出一点真东西的。而新编历史京剧《廉吏于成龙》确实是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廉吏”形象。此剧是融入了新的思想观念的“新编历史剧”,对传统剧还是有创新的。

此剧的创新,很重要的方面是在人物的观念意识层面的。比如,像包拯这样的传统“廉吏”,是青天大老爷式的为民做主,至于个人生活、个人情感生活则是模糊不清的,像包拯的故事,我们只有在《铡包勉》中才能略见一二,而且这也是为了表现包拯的忠君爱民、刚正不阿。而《廉吏于成龙》则有着许多现代思想观念与情感因素。比如,于成龙不是包拯式的封建准则的象征,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具有平民作风、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的封建官吏形象。于成龙一上场,就和随从来到一个破庙前,与一群流浪儿分食红薯汤,这一方面为下面的故事演绎做了铺垫,一方面也立刻将人物平易近人、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展现在观众面前,一下子就拉近了观众与人物的心理距离。再比如,于成龙虽然也平反冤案,为民做主,但戏里并没有突出他青天大老爷式的形象,而是着力表现他与百姓打成一片的平民式作风,他把流浪艺人、流浪儿童以及无家可归的孤老都收留进了他的官府,大家一起吃萝卜咸菜,这时的于成龙看上去与一个普通人家的当家人没什么两样。也因此,于成龙身上就有了现代性因素,而非一个古典式的青天大老爷。于成龙也平反冤案,但他平反冤案并不仅仅是为了效忠皇家,而是为了为黎民伸冤,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为此,他触动的是官僚集团的利益,很多官员丢官罢职,然而关在牢中的一万多冤屈的平民却被释放了。这种表现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性因素的,不是古典式的忠君爱民,而是具有现代的职业良心的性质。因此,从戏里所表现出的观念意识来看,此剧已大大超出了古典戏思想范畴,而具有现代性质素,这也是新编历史剧的看点所在。

京剧《廉吏于成龙》,张雪松摄

于成龙的平民式作风,在他自己以及百姓们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但他毕竟是宦海中人,他的举动自然会引起同僚的不满,于是,戏中为他设置了一个对手——勒春。勒春是按照官场中的惯例行事的,而于成龙的行为触动的恰恰是整个官僚集团的利益。在勒春看来,于成龙的举动是那么不可思议和虚假,他坚信当了18年官的于成龙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拥有一箱财宝,于成龙的体恤民情也都是为了给自己买名。于是,他处处给于成龙设置障碍,最后还鼓动康王爷到于成龙住地实地勘验,结果,只发现了一箱泥土,这是于成龙当官18年所走过的土地的泥土。勒春被深深地触动了。尽管于成龙的行为在一些官僚看来是那么刺目,然而他的行为最终是符合封建的最高统治者——皇家的利益的,因此,他得到了康王爷的支持。康王爷一出场的唱词,就表明了他的心迹:“膺圣命驻东南雄镇海疆,统貔貅御匪寇拱卫家邦。盼的是建奇勋不负众望,又谁知民不驯吏无能,外患内忧积弊深重,举步维艰宏愿难偿。恨无快刀把乱麻斩,寝食不安思绪长。射猎原为解惆怅,焉能够消灾弭祸驱虎狼。鸣金罢猎归宝帐,解困何处觅良方?”这段唱词把一个渴望良臣干将的封建统治者的心绪揭示得明明白白,而于成龙正是那把斩乱麻的快刀,平反冤案,整顿吏治,以皇粮代军粮,几项措施一实行,受益的是老百姓。于是,康王爷又出场唱道:“轻车简从暗察访,民怨渐消成瑞祥。船家扬帆穿梭过,耕夫挥汗忙农桑。商贾兴隆店门敞,招帘如炽映霞光。看起来通海案重审得当,借皇粮援大军运筹有方。兼藩司政令畅非同凡响,于成龙堪称得大清栋梁。”皇家终于得到一个栋梁之材,怎不让康王爷欣喜?

然而,对于于成龙来说,做廉吏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了皇家的事务奔波,18年夫妻父子分离;做清官、两袖清风还要兼及周济百姓的结果是:咸菜萝卜就饭,破衣烂衫当家。可以说,作为廉吏,于成龙是做出了很大的牺牲的。他图的是什么呢?一个清官的名声,还是飞黄腾达的前途?都不是。戏中的于成龙这样唱道:“入闽数月百事绕,万户千家传歌谣。唱的是刚峰再世恩再造,却不知宦海处处藏暗礁。十八年走遍了天涯海角;十八年历尽那风雨波涛;十八年离乡背井舍妻别子形影相吊——十八年偿够了酸甜苦辣,受够了冷讥热嘲,看够了弱肉强食,听够了争闹喧嚣。常生退隐归田意,何苦摧眉又折腰?怎奈是,怎奈是——生就的秉性也难改了,丢不下、抛不开、割不断、抹不掉那天地良心、人情世道、公理信事缕缕条条!”戏里给出的解释,于成龙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自己的人生信条——为了自己所信奉的天地良心、人情世道、公理信事,并不是因为他对官场有多留恋、多么寄予希望。当他受到官场挤压的时候,他并没有企求康王爷,而是准备愤然离去、携妻过田园生活,这也表现了他刚正的性格,同时也说明了他在官场并没有什么利益可图。最后,误会尽消,他也没有离去。他离不开的原因是自己那难改的秉性,说穿了,也是为了自己那丢不下的事业心。至此,于成龙的形象也就在舞台上立了起来。一个有个性,又富于事业心、具有一点现代精神的新编历史人物就矗立于舞台之上了。而于成龙的人生信条也正暗合了皇家的需要,最终,他还是得到了重用,也算是给观众的欣赏心理一种传统的满足。可以说人物的现代意识与传统的欣赏习惯的结合是此戏的又一创新。

当然,此剧在表现人物的现代意识方面并不是编导们有意识进行的,而是现在的新编历史剧所进入的高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下的惯性使然。可以说,现在的新编历史剧还是有一定的进入水准的,《廉吏于成龙》是达到了水准还有些超出,也就是极不易做到的了。如果此剧想达到更高的思想高度,则应该在人物的现代意识方面多倾注一些力量。

此剧演员的表演还是有很高水准的,尚长荣的表演无论是唱工还是做工都有自己的风格,人物形象的“立”与演员的表演是分不开的。此外,舞台美术设计也是有特色的,大榕树的背景,揭示了这个戏曲故事的发生地的自然环境,于成龙与妻子相会的土窑,又揭示了他家乡的自然环境,整个构思是以故事发生地的自然形貌构思的,颇有特色,也比较成功。

总的来说,此剧无论是从编导演还是舞台美术设计来说都是成功的,是一出不错的演出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