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昆曲·大师
圈内事圈内热,属于自然;圈内事并引起圈外热,则属于非常情况。当外地朋友发来微信,要我帮助其购买大师版《牡丹亭》票,并告知此演出消息一俟发布,最高标价1680元的演出票二小时内即告售罄,这个消息引起我特别注意。12月13日晚的北京在经历了一场市区几乎不见的雪后,风疾天寒,然而天桥剧场外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晚上的验票也颇为不同,共有三道之多,最外围的设在院子大门处,一片节日气氛。近三小时的演出,其掌声之多之热烈是近年观摩戏曲演出所罕见的,14日的演出亦复如此,演出已尽,观众不去。走出剧场已远,思绪亦复还在舞台、剧中。
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里程碑作品。昆曲的辉煌是以明清无数的作品为支撑的,而《牡丹亭》是最为耀眼和亮丽的一朵奇葩。《牡丹亭》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表达的“至情”,生可以死,死可复生,其所具有的浪漫主义精神,所穿越的不仅是生与死的界限,更是历史与现实、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也因此奠定了《牡丹亭》所具有的不朽品格。而与其文学思想所匹配的就是“昆曲”的表达,“水磨调”旖旎悠扬、歌舞美不胜收,将其思想和内容、人物的情感传达到了一个极致。沉浸其间,并不能知道你所陶醉的是一种思想、情感还是唯美而纯粹的艺术,“牡丹亭”成为与“昆曲”难解难分、比肩而并的两个关键词,这种内容、思想的丰富与艺术表现、载体的天然有机融合,是中国戏剧艺术的美妙之处,也是中国艺术特别厚重和浑然之处。
今天的昆曲,已经由一种历史悠久和尘封状态掸去尘灰,焕发了青春,又回到了时尚之位。历史就是这样的峰回路转,有起有伏,艺术更是有其周期律。中国艺术更是如此,它的味和神,使得真正的中国艺术都是悠扬和耐久不息的。随着近些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们日益认识到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之于我们今天的意义。昆曲成为人们走入传统、认识传统文化一个最形象和生动的路径。然而,昆曲的传统是什么,昆曲的精髓在哪里,究竟什么是昆曲所要传承的,这些不仅是一般人们所未解的,就是业内也颇多歧义和讨论。大师版《牡丹亭》的推出,它的意义就在于树立了一个示范和标高,是一次昆曲艺术时代性的饕餮晚宴,而不只是这些艺术大家的难得齐全的一次大聚合。
昆曲的结构和演出也是很奇特的,整部戏可以是三十、四十出,甚至五十、六十出,作为长篇演绎一段悲合离欢的爱情故事或风云际会的历史更迭,但它也可以是片段和短小的,这就是折子戏。折子戏是全本戏的抽离,有其独立性,又是全本戏的有机组成。这种结构的演出使得昆曲能够做到灵活自如,可长可短,张弛有度。大师版《牡丹亭》从五十五出中精选了十四出,七位杜丽娘分别由沈世华、华文漪、梁谷音、王奉梅、张继青、张洵澎、杨春霞扮演,四位柳梦梅分别由岳美缇、石小梅、汪世瑜、蔡正仁扮演,侯少奎扮演判官,刘异龙扮演石道姑,陆永昌扮演陈最良,王小瑞、郭鉴英、王维艰扮演杜母,还有“小人物”张寄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