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杜十娘》

悲情《杜十娘》

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悲剧,它描写的是风尘女子杜十娘与书生李甲的爱情故事。杜十娘出身低微,备受凌辱,但内心纯真、善良,渴望幸福,而李甲在金钱与利益面前终于舍弃了杜十娘,与世俗合污。杜十娘的悲情与命运曾得到无数人的同情和怜惜。而当代著名剧作家邹忆青、戴英禄对这一古典名作重新演绎,以新的视角解读杜十娘,将之搬上京剧舞台,受到观众和专家的关注和好评。

杜十娘有那个时代才具有的特殊身份——风尘女子,所以在京剧本中,编剧比较强调她与李甲邂逅时的感情变化历程。杜十娘的沦落有其无可奈何的一面,而李甲的寻花问柳亦属偶然,彼此因此而相见,在与诸风流客的不容、冲突中,杜十娘与李甲彼此开始真正了解,进而牵挂,终于相爱。这个过程的表现在剧中非常有脉络,十分必要。杜十娘在京城“艳名”传播,但她对丽春院是厌恶的,对寻花问柳者是不屑的,她渴望做自由的人,渴望有属于自己的感情,渴望一种正常人的生活,所以在众人的期待中她的出场不是亮丽的,而是黯淡、忧烦的,这是一种反叛,也是一种自我的否定,表现出她与世俗与环境的格格不入。在杜十娘与大管家、孙富等人龃龉冲突中,李甲表现出的是他作为读书人的单纯和正气,从而使得他与别人区别开来,并因此受辱,他与杜十娘的孤傲不群使他们发现了彼此所共有的地方,从而拉近了两人的感情,由彼此敬重到互相引为知己到相爱,他们的爱情是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有共同的认识为基础的。虽身在丽春院但不是金钱买卖关系,也不是才子佳人的一见钟情,这也奠定了杜十娘思想和品格的基础,奠定她悲剧形象的价值基础,这是京剧本所充实而对悲剧人物塑造所必不可少的。

杜十娘形象的意义在于,她是那个时代被侮辱、被损害者,但她内心是纯洁、善良的,她阅尽人间苦难沧桑,外冷内热,充满对真情至爱的憧憬、向往。一旦找到自己所爱,就将自己全部的感情投入其间,在所不辞。她的美丽在爱情的滋润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她的思想得到解放,她的感情有所寄托,杜十娘得到新生,爱情是她的全部,是她的生命。与杜十娘相比,李甲这一人物比较复杂,更不易把握,因为他是两人爱情的当事者,也是杜十娘悲剧的制造者。剧中这一人物虽有模糊、不够鲜明之处,但基本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因而也比较好地完成了杜十娘的悲剧形象塑造。他有读书人的稚气与正气,正是这一点使他不同于其他寻花问柳者而得到杜十娘的敬重与好感。他真情难抑,以自己的绵薄之力救赎杜十娘。同时,他也摆脱不了对家族的依赖,对自己前程的依靠,在一种根本性的利益选择面前,他屈服了,他埋葬了自己建立的爱情,更主要的是他从精神到身体都毁灭了他的爱人——杜十娘。在这种复杂、矛盾的转化中,李甲的变化应属情理之中,但过分强调他对金钱地位的看重不仅使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前后不够统一,而且也影响对女主人公杜十娘的形象塑造。在现实面前,在父亲的严逼下,李甲是无奈的,但他与孙富之流有根本性区别,这是杜十娘选择的前提,如果让李甲与孙富合污,那么他们的爱情就会打折扣。对李甲这一人物的理解、把握,关系到杜十娘这一人物的塑造,关系到全剧主题立意。

杜十娘身陷污泥,但品格高洁,追求真情爱人,厌恶丽春院的买笑逐欢,她的品格与环境与社会格格不入。京剧抒情、诗化的表现把人物心灵的美和感情的纯真较好地发挥出来。该剧是一出抒情浓郁的悲剧,抒情性与悲剧美很好地结合,使杜十娘这一人物格外成功,也使该剧的主旋律明晰、感人。全剧开场是以带有忧伤情绪的伴唱开始的。同样,杜十娘的出场,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其“诗”:“飒飒秋风入绣帘,秋风怎解我忧烦。销红损翠丽春院,粉袖难遮泪潸潸。愁思万缕理还乱,送往迎来逝华年。”这一曲如泣如诉,奠定了女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基调;同时,她的忧烦情感与环境与达官富人的买笑逐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立、戏剧的冲突,杜十娘的悲剧命运似乎已然有其伏笔。杜十娘出场让人首先看到的不是她的美丽、“花魁”,而是她与环境格格不入的情绪愁思,她厌弃青楼卖笑的非人生活,故她的声音歌唱是凄凉酸楚的,但这一人物的意义不止是她的美丽,而是还有她的心灵,她的情感,她处于污淖之中脱身的愿望和意志,她对正常人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她的自赎颇见其见识和不俗。这出悲剧不全然是暗色、凄怆,也有它亮丽、明快之处,就是十娘脱离丽春院后的喜悦、嫁人、回江南。仿佛完全变了一个人,是一个人得到新生,她无比的喜悦使她分外美丽,“芳草园秋色朗清风送爽,绿纱窗飘进来桂枝芳香”,她沉浸在爱情的幸福中。在归江南途中,新人眼中的江南也是多彩、明快的,所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但离家愈近,带给十娘的不是长辈的慈爱和家的温馨,而是爱情与理想的破灭,她刚刚逃出火坑,又落入无情的深渊,将她彻底推向悲剧和毁灭。那一瞬的亮丽和明快是她用感情和生命划出的一道弧光,耀眼而短暂。这种悲喜转换,使十娘形象更有光彩,进一步增强了该剧的悲剧性。

悲剧的高潮是十娘怒沉百宝箱。历经苦难与沧桑的十娘,怀着对爱情的渴望,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自认为可以信赖的知己李甲,尽管她也有犹豫、将信将疑,但当她知道李甲所言并非醉言时,她惊呆了,是自己最信最爱的人出卖了自己,她无比地愤恨,也因此坠入绝望的深渊,“江风吼江涛喧晨钟骤响,一声声珠泪消,一阵阵摧肝肠”,大段的曲词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十娘的悲愤和绝望,是李甲,是孙富,是他们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合力将真情、纯洁的十娘推向绝路,她只是要过正常人的生活,但社会对她连这点选择和宽容都没有。她不幸的经历也使她有一定的积蓄,百宝箱是她用青春和血泪换来的,当真情已去、爱情梦灭时,金钱财富对她而言就没有了任何意义,沉宝投江就成为她不二的选择,她用真情和生命回应了自己的信念和誓言。

十娘的悲剧是用真情和生命谱写的,刚烈而哀婉,令人唏嘘不已。

该剧的创作颇为契合京剧的舞台表现,编剧的才情使全剧诗意盎然,颇多精彩。导演赵景勃的娴熟、积极调度,中国戏曲学院年轻学子的孜孜以求,尤其是主演张慧芳的加盟,都使这出戏值得我们关注、欣赏。在重排的过程中,导演注重原版创作追求的“诗情”、“画境”,不用过于写实的手法,“在剧本结构上注重诗的抒情性和衔接的跳跃性;在舞台美术上注重诗的物象提炼,并把物象夸张变形,不强调提供具体环境,突出情绪化的‘景语’和‘光语’,营造空灵、浓烈的情感空间;在演员表演和舞台调度上,减少状物拟形的演剧方法,强调舞蹈化的肢体语言和情感化的调度造型;音乐唱腔方面,在传统的基础上吸纳民族音乐和地域性的音乐,追求抒情性和意境化,调动综合艺术手法,创造美视、美听的艺术效果”(赵景勃《重排〈杜十娘〉的思考》)。经过这样的舞台调度和处理,在原版基础上,该剧的京剧表现更加成熟,在简捷、空灵中实现戏曲的诗情画意,并且更注意人物的行动性,使该剧更加好看好听。

京剧本《杜十娘》对古典名作的诠释、对杜十娘形象的塑造有自己的特色,它的创作是有积极意义的。

(原载《2002—2003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论评》,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