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对本土人文资源的开掘
近两年,湖北的历史剧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形成新的热点,出现了像七幕京剧《曾侯乙》、新编大型古装京剧《襄阳米颠》等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品,塑造了曾侯乙、米芾等有一定人性深度、有新的性格特征的历史人物,为艺术舞台贡献了新的智慧。
京剧《曾侯乙》
“曾侯乙”本为历史上曾国国君之名,而“编钟”的发现使这一已被历史和人们遗忘的曾国国君与“编钟”紧密相连,“曾侯乙”也成为“编钟”的代称。七幕京剧《曾侯乙》(胡应明编剧)将战国时代楚国的附属国曾国以举国之力铸编钟的故事搬上了舞台,故事虽是虚构,但人物却是鲜活、有特色的,特别是曾侯乙这个小国之君的性格塑造在艺术舞台上有新的特点,能新人耳目。曾国国力弱小,时刻处于楚国的灭国威胁之下,作为国君的曾侯乙对曾国的处境心知肚明,他拒绝了大臣的铸造兵器以对抗的不明智之策,而是将精力放在编音律铸编钟向楚王献双音上,终于铸成了65件编钟。为了铸编钟,他迎娶了出身楚音乐世家的钟玉为妻,他深爱着这个美貌又有才华的夫人,不成想钟玉在出嫁前就有了恋人伯颖,她并不爱曾侯。为了铸编钟,曾侯听从钟玉劝告请来既通音律又精于冶铸之术的伯颖为国师,铸造编钟,伯颖却提出要曾侯的心爱之物为回报的要求。一开始,曾侯并不知道这个心爱之物就是钟玉,但随着钟玉和伯颖恋情的暴露,曾侯也明白了一切。宽厚的曾侯在钟铸成之日成全了这对恋人,又准备将女儿嫁一个楚国王孙,只留下自己为曾国苟延国祚。曾侯并非一个无能之辈,从他编纂65件编钟音律来看,他是非常富有才华的,在治国上他也是富有智慧的,他之所以拒绝以武力对抗,是因为他明了曾国只有铸业,处于夹缝之中只有藏与掖,打又打不过、躲又躲不得的局势,他只有铸编钟为生灵免遭喋血、为天下祈求和平,在对待爱人的问题上,他也是忍痛割爱,成全别人,这是一个委曲求全又顾全大局,绝没有戏曲舞台上秦始皇那样的凶残霸气、曹操的阴险狡诈的新的小国之君形象,是一个有自己个性、特色的人物。
京剧《襄阳米颠》,熊玉宗摄
《襄阳米颠》(习志淦编剧)塑造了米芾这个沉浸在自己的书画世界中却不谙世事与官场运作学的艺术家形象。米芾历史上确有其人,他的《研山铭》也确实流传了下来。但米芾和《研山铭》的故事是不是真的如剧中所表现,则有待考证。《襄阳米颠》所展示的米芾与《研山铭》的故事虽未必是历史的真实,却符合艺术的真实,也符合历史上米芾其人的性格与作为。米芾历来被视为癫狂之人,即使不癫狂也有一种不同凡响的气度,像李白的令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的风采,岂是一般人所能想得到做得出的?剧中的米芾不同于李白,他是有宝不献皇上,别人求之不得的好事,他却总也不明就里,惹来一场牢狱之灾,对陷害他的人,却总当作朋友,完全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家。他不是像李白那样在皇上面前佯狂,而是根本就不懂世事人情,看不到人心的险恶与贪婪,此剧在戏曲舞台上塑造了一个单纯型的癫狂书画家形象。
近两年湖北的新编历史剧创作颇有新意,无论是人物性格塑造还是舞台表导演方面舞美设计等各个方面都有创意,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