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风与西北情——评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
榆林市民间艺术团的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是一曲恢弘的西部恋曲,舞台上辽阔的黄土高原背景下演绎的是西北儿女动人心魄的感情故事。米脂出婆姨、绥德出俊汉,自古就传遍了西北,走向了全国。而这出秧歌剧的故事背景是现代的,却并无具体的时间概念,这就表明了“爱情是永恒的”这一亘古未变的文艺准则的跨越时空意义。该秧歌剧演绎的是,米脂县里出了一个俊丫头——人称小貂蝉的“青青”,多少后生想娶她为婆姨,而青青却爱上了穷困的石匠石娃,而从小与青青玩耍的虎子还遵守着“长大了我要娶你”的誓约,一直像哥哥一样呵护着她的牛娃,一直陪伴在她左右。青青这个俊俏的米脂姑娘与石娃、虎子、牛娃这三个绥德汉子演绎了一个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部具有浓郁西北风情的剧作,大幕拉开,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辽阔的黄土高原景致,蓝天下的黄土坡与远处层峦,而扎着白羊肚毛巾的绥德汉子与穿着花布衣服的米脂婆姨们出场了。高亢的陕北民歌声中,童年的青青、虎子也出场了,当虎子许下了“长大了我一定要娶你”的誓约后,舞台便挪转到长大后的青青身上,剧情集中到青青与石娃的爱情上。当两个年轻人初定终身时,青青的母亲却因为石娃太穷来阻断他们,一定要将青青嫁给为她们家做杂务的牛娃。正当青青反抗着母亲时,已经占山为王的虎子下山来定亲了,并强行下了聘礼。而执着的青青坚持着与石娃的爱情,青青的母亲主动退了虎子的聘礼,并许下如果石娃走西口赚了钱就可以来娶青青,而虎子也许下如果石娃在规定的日子回不来他就要娶走青青。接下来是青青的等待,而石娃终于在规定的日子回来了,虎子却将他们二人劫上了山,向青青诉说了衷肠,最后被青青的坚贞感动,在山寨为石娃、青青举办了婚礼,并决定不再占山为王,而是与众兄弟走西口讨生活去。
剧情本身并不复杂,而形成该剧强烈艺术感染力的是由具有浓烈地方色彩的歌舞所营造的浓郁西北风情所带给人的情绪感染。比如,“天上有个神神,地上有个人人;天上神神照人人,地上人人想亲亲”这样高亢、嘹亮又悠远的歌谣,唱活了陕北人民自在、悠游又相亲相爱的心态,这是一种与大自然的神力融为一体又自在自为的生活样态,是潇洒俊朗的西北汉子与美丽深情的西北女子世世代代的爱情写照,被西北民歌手款款唱出,尤其打动人心。再比如,“半夜里抱着枕头睡,亲嘴嘴亲了一口荞麦皮”、“对面山上野鹊喳,你给哥哥捎上一句话”等人们熟悉的陕北民歌,对该剧西北浓情的表现是起到烘托作用的。再比如,“大雨洗蓝了陕北的天,大风染黄了陕北的山,天山飘来个米脂妹,地上走来个绥德汉。妹是那黄土坡上的红山丹,哥是那黄河浪里的皮筏船。高坡上看来黄河里喊,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这样辽阔的信天游歌声,唱出了西北别样的景致、别样的风情,“妹是那黄土坡上的红山丹”、“哥是那黄河浪里的皮筏船”,这是怎样的壮阔豪情在心中激荡呀,只有这样的男女的爱情才能与黄土高原辽阔的天空、滔滔的黄河相匹配,才能唱出高亢嘹亮的信天游。而该剧独具地方特色的秧歌舞步、艳丽的服饰都是衬托西北风情舞台的艺术要素,这些要素烘托起人物的情感氛围,将绥德汉子的浓情与米脂婆姨的蜜意表现得轰轰烈烈、风情万种。
不仅该剧营造的艺术氛围具有浓烈的西北风情,就是该剧所表现的人物的情感方式也是充满着西北人的豪爽与激越。比如,青青与石娃及虎子的感情纠葛,该剧就处理得非常有地域特色。当青青对石娃表达爱情之后,面对虎子的争婚、青青母亲的阻挠,石娃并没有退缩,而是果决地去走西口并及时地回来履行对青青的诺言,表现得非常像一个西北汉子的做派;而虎子在争取与青青的爱情中,那种强烈的情感、虽百遇挫折而不悔的劲头,最后及时地成全青青的美意,也都是西北汉子的做派。该剧将绥德汉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表现得浓烈而不俗丽,激越而不越轨,唱出了绥德汉子的浓情;而该剧对米脂婆姨的美丽容颜的歌颂、坚贞爱情的表达、善良心灵的揭示也都是以西北特有的歌谣形式来表现的,充满地域色彩,将米脂婆姨的蜜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不管是绥德汉子的浓情还是米脂婆姨的蜜意都是在“大雨洗蓝了陕北的天”、“大风染黄了陕北的山”下发生的。该剧对西北人情的表现是颇有心裁的。比如,老羊倌这个人物的设置就很有地域特色,他对追求青青不成的虎子说的“羊要天天拦,女人要慢慢缠”的西北俚语就充满人生智慧,他出场不多却颇有性格,是一个很重要的次要人物,对表现绥德汉子的感情世界有很好的映衬补充作用。而青青想念石娃时唱的“荞面皮皮架个墙飞,想哥哥想成黄脸鬼,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八百里路上寻妹妹”等歌谣都充满西北民间特色、西北人情风貌,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有很好的起兴作用,这也是西北民歌特有的地方色彩。
这出戏无论是从编剧还是导演、舞美、戏剧音乐来看都是成功的、精心打造的,但略有遗憾的是故事还略显简单,主要是靠歌舞与艳丽的舞台制作来烘托剧情才弥补了这一不足。当然,对于一部以歌舞来演故事的舞台剧来说,当下所取得的成绩还是很不简单的,值得肯定。
(原载《艺术界》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