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下的深度对话:搭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四、舞台上下的深度对话:搭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当今剧坛,关于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等问题其思考成果最为直接的承载者与体现者,是活跃于舞台,直接参与艺术创作的戏剧工作者。以严肃的学术精神来认识、探讨戏曲的编创工作,为舞台实践者搭建交流、对话的学术平台,这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必然和必需。2010年11月,在由中国戏曲学院、台湾大学、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戏曲编剧高峰论坛——2010海峡两岸戏曲编剧学术研讨会”上,台湾及大陆戏曲编剧创作及戏曲理论的专家60余人汇聚北京,共同就海峡两岸当代戏曲剧作与剧作家、戏曲新剧目演出与传播、戏曲编剧教育与编剧学、学者型戏曲编剧现象等话题展开研讨,力图共同推动中国戏曲编剧艺术的发展。

对于今天戏曲舞台的繁荣和健康发展,一批有着杰出作品和不凡影响力的剧作家已经并还在发挥巨大的作用,对他们创作经验的总结思考也成为勾连起舞台实践与理论探索的重要桥梁。2010年底与2011年底,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福建省文联等单位联合,分别在北京举办了“郑怀兴剧作学术研讨会”和“王仁杰剧作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针对剧作家的创作文学、人物形象塑造、思想内涵、艺术价值以及创作观念、剧作风格、成功原因等各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讨论。郑怀兴笔下的历史题材、文人题材作品,在尊重历史的精神真实同时又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追求时代感觉和历史启示的融汇;不仅长年关注莆仙戏等珍贵的地方剧种,近年来影响更远远超过福建,辐射到全国。得益于严肃的人文思考而形成的独特风骨情怀,在其剧作中与具有民间性的地方戏曲艺术表现相得益彰,成为与会专家讨论的焦点。在对来自福建的另一位优秀剧作家王仁杰及其剧作的探讨中,传统意蕴与现代性的交融又一次成为焦点,如具有高度文学性、写意性、既富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又蕴含民间趣味的诗化创作语言,合悲悯、敬畏、批判性于一身的创作立场,对于在传统与现代,情感、人性、欲望与伦理道德文化之间挣扎的人物形象的细腻把握和塑造等,成为其剧作中最受关注的方面。理论界在对优秀剧作家们高度评价和经验总结的同时,也提出了期望,即一方面要体味到广大观众的审美需要,创作出为观众欢迎的作品,另一方面也要有对流行观念进行挑战,引领一个时代的思潮和艺术风尚的勇气与担当。此外,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戏剧奖·理论批评奖活动中,多篇获奖戏曲评论聚焦当代的戏曲文化现象、戏曲生存语境,以及具体的作品和演员,或高屋建瓴,或见微知著,为在变化的时代中发展的当代戏曲艺术提供了种种带有宏观性、总体性、规律性的认识与思考。在中国戏曲学院建校60周年之际举办的李紫贵戏曲导演艺术学术研讨会,既是缅怀与总结前辈艺术家的经验成果,也是汇集戏曲导演及导演理论研究者的一次大规模交流,更是对当前戏曲导演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的一次集体反思。两年间,一些活跃于舞台的优秀演员及其表演艺术也受到关注,相关研讨如火如荼。上述这些活动也从各个方面体现出戏曲学界正日益关注与重视舞台现状,关注剧作家、表导演者及其创作,并积极与实践领域展开对话,努力对当前舞台创作的关键核心问题给予回应和引导。

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并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对“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提出了要求。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如何全面认识戏曲,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其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其基本元素,使之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同样也是当前戏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和方向。作为一门传统悠久、遗产丰富而又不断适应时代、进行着新陈代谢与自我超越的富有包容性的艺术,戏曲在新时代继承、保护、变革、发展并进的转型进程中,也孕育着新的生机与青春。

(原载《戏剧丛刊》2012年6期)

【注释】

[1]孙家正《在两岸四地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北京论坛上的发言》,《戏曲研究》2012年第84辑,第4、7页。

[2]蔡武《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生产导向 努力创作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作品》,《艺术通讯》2011年8月第294期,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