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骨肉亲情的大义之爱——评河南豫剧二团的《程婴救孤》
河南豫剧二团改编排演的大型古装豫剧《程婴救孤》自2001年上演以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成功演出400多场,赢得广大观众的赞誉,还获得了文化部文华大奖并登上了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榜首,2008年还获得了中国戏曲学会奖。
豫剧《程婴救孤》改编自古典名剧《赵氏孤儿》。《赵氏孤儿》为元代剧作家纪君祥所作,原名为《赵氏孤儿大报仇》,取材于《左传》《史记》等史籍,王国维曾称将其“列之于世界悲剧之林而无愧色”。这出戏在世界戏剧史上影响极大,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将此剧改编为《中国孤儿》在欧洲上演,轰动一时。《赵氏孤儿》搬演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卿赵盾一家被屠岸贾陷害,全家300余口被满门抄斩,只有赵盾子赵朔妻晋国公主已经怀孕,赵朔被杀前嘱妻若生子取名赵氏孤儿,给全家老少报仇。公主果然生子赵氏孤儿,屠岸贾欲加害,孤儿被赵氏门人程婴救出,屠岸贾欲杀全国三月以下半月以上婴儿以斩草除根,程婴找到好友公孙杵臼,由公孙杵臼代替程婴做救孤人,将程婴亲生子代替赵氏孤儿,由程婴告发,屠岸贾杀死了程婴子和公孙杵臼,并认赵氏孤儿为义子。20多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杀了屠岸贾,为赵氏全家报了仇。这个经典的复仇故事为《程婴救孤》的改编提供了绝好的故事蓝本。
豫剧《程婴救孤》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名剧改编,故事底本好,但根本原因还在于改编者将这一古典名剧的成功的现代转化。豫剧故事非常完整,弥补了原剧针线不密,即所谓“关目”的问题。原剧“正末”由不同人物扮演,好处是更能体现救孤存孤时的志士仁人的前仆后继,不足是不能集中笔墨使人物血肉丰满。而《程婴救孤》实现了以程婴为全剧主人公、进行深度刻画的现代转化,突出了程婴的舞台魅力,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悲剧英雄的舞台形象。
豫剧《程婴救孤》,王爱民摄
在原作中,程婴育孤成功,孤儿为赵氏报了仇,程婴因亲子替死而绝后,最后得列赵氏祠堂,孤儿报答养育之恩而得到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结局,很符合封建时代人们的审美情感。而现代的观众,对这种古典的情怀早已无新鲜之感,经过“五四”的洗礼,现代人的情感中早已融合进了很多更为复杂的现代元素。所以,豫剧的改编者适应了现代人的审美需要,将此剧完全改编成为一出悲剧。剧尾,当屠岸贾又一次对孤儿举起了杀戮之剑时,程婴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屠岸贾的剑,悲壮地倒了下去,完成了全剧的“救孤”主题。这个不是大团圆的结局,或许不符合古代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却能为现代戏曲观众所接受,增强了全剧的悲剧感。这个结局或许是受西方戏剧的影响,但全剧的情感方式则是进行了现代转化的中国感情。比如剧中程婴对亲子和亡妻的大段思念,在原剧中是不多的几句,原剧强调的是大义与忠奸,而豫剧对骨肉伦理之情的渲染,更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更容易打动现代观众情感的戏剧形象,使得人们对程婴追求的大义与正义的理解,有了更深层的把握。程婴舍子救孤,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中一种对正义与大义、善良与忠贞的追求。舍子,在中国人心中是最不能忍受的人生悲剧,因为中国人心中普遍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心结,为了后代,中国人甚至可以舍弃自己的一切。而程婴为了别人的孩子却舍弃了自己的亲生骨肉,这在一般人眼中是难以理解的。但程婴又是令普通人敬仰的,这是因为他的舍子为的是赵氏的存孤,为的是给屈死的赵氏300口一个说法,也就是为的是给正义与良心留一线希望。剧终,程婴得到了人们的理解与敬重,而在他育孤的16年里,他却背负着卖友求荣的骂名,其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豫剧的音乐唱腔对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很强的表现力,尤其程婴那段“为育孤……”无伴奏独唱,更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演员李树建的唱念更是把剧情推向了高潮,使观众更加理解了程婴为救孤所付出的代价与辛劳,对人物的悲剧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豫剧对骨肉伦理情的渲染,增强了它的悲剧感和悲剧力量,有一种历史的苍凉意蕴,悲剧内涵有一定的开掘。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整个剧还是缺乏一种对正义的哲理层面的拷问,这也就减少了悲剧的悲壮激越之感。这不是这出剧所独有的问题,而是当下创作共有的。
与原剧比较,豫剧中赵氏孤儿因为屠岸贾的养育之情,最后没有向屠岸贾举剑,因而造成了屠岸贾拔剑刺向孤儿、程婴为再次救孤而中剑倒下,一方面表现了屠岸贾的卑劣与可恨,一方面表现了程婴的悲剧结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现孤儿的善良与率真,这一局面就比原剧孤儿杀屠报恩有了更多的层面。但这样的表现,就更多的是现代人的感情方式在起作用,而不是原剧的古典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情感方式了。豫剧对原剧一个很大的改编,就是在原剧中公主是在孤儿被程婴救出的时候就自刎而死,增加了戏的苍凉感,但在豫剧中,公主未死,并且16年后与孤儿在寻鹿途中相会,这应该是汲取了李三娘井台相会的情节,豫剧通过公主孤儿的这个邂逅,来引出孤儿对自己身世的追问,使情节更加自然顺畅。但这一安排也带来了新的疏漏,因为如果公主不死,16年中,她不可能不去找程婴,于情于理有些讲不过去,这是新的问题。
元剧《赵氏孤儿》取自春秋时晋国赵盾一家的故事,《史记》《左传》中的记载与历史事实就已经有出入,据后人考证就有很多传说性内容在内,程婴这个人物,被认为是虚构的历史人物。但毕竟,元剧只是一种艺术想象,它所要满足的是当时人们对忠奸善恶的理解,所以,才有了屠岸贾的搜孤杀孤、程婴的救孤育孤,成就了一段历史上久演不衰的大戏。而豫剧离我们的历史与古典情感就更远了,它是一个增添了现代色彩的历史故事,其历史的厚重度与分量感就更轻了,这也是历史剧改编的一个矛盾与困惑点所在,也是我们的戏曲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既保持原有特色又适应现代观众的要求的一个难点。看了豫剧《程婴救孤》应该引起我们对这些深层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