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穆桂英》:艺术凝炼与现代意识

婺剧《穆桂英》:艺术凝炼与现代意识

婺剧不是浙江“第一字号”的剧种,却是历史和艺术积淀极为深厚的剧种,包含有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个剧种。赵景深认为婺剧高腔在戏曲史上的地位,“证明了今天舞台上还在演出的一些人民性较强的剧本大都同婺剧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也就同古代元明南戏有相当的联系”(《婺剧高腔考·序》)。而金华、衢州、台州、温州及赣东、闽北、皖南等这些婺剧流行传播区域,也强化了该剧种的稳定性及传承保护。进入21世纪的保护时期,婺剧深厚的传统与艺术积淀愈益在被人们发掘和认识,它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含金量日渐显现。

近年来浙江婺剧团创作的《白蛇前传》《梦断婺江》《昆仑女》《穆桂英》在戏曲界、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些剧目或继承改编或新创,但都是地地道道具有婺剧特色的,表演的粗犷古老、武功的精湛整齐、对情节的讲求、音乐的优美丰富,使人对婺剧刮目相看。其中,青春版《穆桂英》2014年6月在南京被选参加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2015年3月又获得中国戏曲学会奖,殊荣不断,深受观众好评,为婺剧这一积淀深厚的剧种再创佳绩。青春版《穆桂英》起用的是年轻演员,这部《穆桂英》是剧作家姜朝皋根据同类题材的传统剧目改编的,其改编是在研究京剧、婺剧、赣剧等不同剧种演出本的基础上,“在保留其总体故事原形的情况下,重新梳理人物,重新编排情节,重新设置矛盾,重新推敲语言”(姜朝皋《编写说明》),有着改编者全新的认识和阐释,但在舞台呈现上,婺剧艺术的语汇和程式技巧,与对穆桂英这一女杰的塑造取得了很好的链接,导演童薇薇对该剧种和题材主题的深刻把握当然是首要的,但也能够感受到这一剧种积淀深厚对于演员如影随形的影响,已经内化为一种艺术表现的自觉行为,舞台上对表演和人物有很多补充和丰富。所以,该剧如果停留在阅读剧本阶段,那么对戏剧认识会有很多遗失和局限,舞台呈现不仅是鲜活、生动的,婺剧剧种艺术所具有的那种内驱力会使穆桂英这一人物和这样题材血肉丰满,这也是中国戏曲的特点。而婺剧这一特征非常显著,这种剧种和表演艺术所具有的内驱和程式,不仅是形式的、外在的,更是内在和精神性的。扮演穆桂英的杨霞云非常年轻,13岁即学艺,不仅功夫好,而且悟性好,名家葛素云、陈美兰的言传身教,更是使她受益匪浅。穆桂英身怀武艺,爱憎分明,对爱情也充满美好向往,杨霞云对这一人物的把握是到位的,尤其是她的武技身段完全体现出了这一人物的英姿飒爽。

婺剧《穆桂英》,刘祯摄

与新的改编相适应,该剧注重观众的接受和欣赏,在艺术风格上虽是战争题材,有紧张战事却又轻松、喜剧化明显。穆瓜是体现这种风格特征的重要人物。第一场《阵前邂逅》,穆桂英与杨宗保两军相遇,两人“比试”,开始还怒不可遏,似乎要一决雌雄,但在对打中穆桂英渐对杨宗保产生好感,“这少年非等闲气宇轩昂”,继而又“意悬悬担心失手将他伤”,内心情感蒸腾,态度急剧发生变化。舞台上这段表演,以穆瓜这一喜剧性人物为“他者”审视这种关系和情感的细腻变化,表演中的停顿定格借鉴了电影的手法,又颇具喜剧、诙谐效果,让人忍俊不禁,又具点睛作用,剧场效果活跃、热烈。其他场次,如《寨上招亲》《公媳交战》《辕门斩子》等,从场名就能够嗅到其场次的喜剧性、趣味性和戏剧性来。这也就是剧作家给全剧总体定位所阐述的:“将一场严酷的战争题材故事放在夫妻、父子、翁媳、祖孙关系的家庭情趣中去表现,在轻松有趣中体现出和谐亲情和报国之志。”通过重新梳理故事情节脉络,精简人物和头绪,赋予“把一出传统老戏改成具有现代品格、符合现代观众审美情趣和审美需求的新戏”(《穆桂英》编写说明)。跨越历史风云际会,轻松而愉快地欣赏这一题材,欣赏穆桂英这一人物,欣赏婺剧超强的表演艺术。

当然,改编也还有一些值得再探讨之处。穆桂英是一个久远的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早就是元明以来的讲唱文学、戏曲演出中的女英雄,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还待考,在民间传说中却是活灵活现的。由于这一人物源自民间,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女中豪杰,连她的出身都有着草莽气,所以,这一人物身上有着民间的生命力,穆桂英戏之所以受欢迎,原因正是在她身上的这种草莽气与原初生命活力。而这次婺剧青春版《穆桂英》把这一人物雅化了,连出身都要给一个官家的义父作为她的社会身份认同,这就把这个人物源自民间的生命活力给腰斩了,而以杨家为代表的宋朝为正统,传统戏的历史韵味和民间情怀就少很多。

这其实涉及现代戏曲发展的历史走向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观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整个社会城市化程度的加深,传统戏曲最初的受众群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从乡野村民变成城乡居民,其中并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都市知识分子。观众素质提高,相应地审美情趣也就发生了变化,过于村俗以及过于愚执的封建性的传统戏曲中的许多忠孝节烈观已经不是很受现代观众的欢迎,戏曲的雅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这是时代的要求。而戏曲的根基是源自中国传统土壤的带着泥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当然历史上也经过文人改造的雅化的案头曲本,但因为没有老百姓认可,没有生命力,既没演出也很难流传,不是传统戏曲主流,传统戏曲的主流还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源自民间欣赏趣味的艺术,那些流传久远的剧目大都是当年盛演不衰的。从这个角度看,当前的戏曲雅化倾向如果没有观众的认可就不会有生命力,而恰恰是我们如何判断观众的审美趣味以及如何引领这些新的趣味,这就给当下的戏曲编演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青春版《穆桂英》的改编看,剧作者正是努力向着新的观众趣味而努力的一部戏。戏的删繁就简,突出穆桂英的飒爽英姿、果敢干练正是新时代对女性的新要求的必然结果。其实,穆桂英这一角色的出现,就是中国历史上对优秀女性的正面肯定,传统的中国女子也不尽是小脚老太太,也有穆桂英、梁红玉这样的女中豪杰,中国人对于杰出女性同样是充满敬意与尊重的,否则就不会有杨门女将的传说了。这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是离不开女性角色的贡献的,穆桂英恰如其分地出现了,并流传了近千年。这个角色首先是民间的老百姓喜欢,充满着草莽英雄的气息,她的出身以及做派与封建时代笑不露齿、足不出户的大家闺秀是有很大距离的,她就是一个草莽出身活泼泼的武打女精英,成为杨门的儿媳妇属于普通观众的愿景,传说给了她这一合法身份,让她大有作为,满足了一般人群的梦想。她的草莽出身与官家忠烈将军的结合是下层老百姓在平安年代与封建统治者和解的一个愿景,传统剧目之所以能够流传与老百姓这种愿景不无关系。当下的中国,在一般观众心中,以普通人的身份进入官方还是很多人所向往的,而且,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老百姓的智慧其实越来越高,民间蕴藏的巨大能量我们还没认识到并且将其发挥出来,这就给当下的编创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是不是对民间的诉求视而不见,我们是不是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我雅化而忽视了活泼泼的民间吁求?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从戏曲的本源来看,穆桂英的出身还是草莽一点好。

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下的社会阶层分化很明显,观众人群也是分流的,戏曲拥趸中也有很多的受过高等教育有着不菲收入的白领阶层,这个阶层的欣赏趣味也要照顾到,所以如果给这一部分人群看戏,一方面要考虑到他们的接受心理,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思想的深度,戏的拷问层面就不要太单一,层次要丰富、思想要深刻,只有武戏还不行,还要有思想的碰撞、情感的起落。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穆桂英的草莽出身也不宜改动。

上面只是说了穆桂英的出身问题,这出戏对穆桂英形象的塑造还是很好的,英姿飒爽、敢恨敢爱,与杨宗保的爱情戏写得很充沛,活泼泼的女中豪杰,会很受年轻人喜欢,与“青春版”的主题很相符,具有一种新鲜活泼的气质,给这个古老的传说增添了活力。总的来说,戏的改编是成功的,具有现代意识和眼光,会受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