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隐喻——评婺剧《昆仑女》

爱的隐喻——评婺剧《昆仑女》

戏剧中表现爱情的有多种多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主要还靠爱情本身的力量打动人,典型的如西方戏剧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戏剧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它们的荡人心魄主要还是因为主人公爱情的感天动地与生死相许。但戏剧作品中还有别样的爱情,比如“蔡文姬”的颠沛流离的感情生活,“李清照”前期爱情的无忧无虑与后期的落拓,这些爱情都与一个时代的大背景相联系,个人的爱情离不开时代氛围的笼罩,会被历史的大事件所中断,造成个人感情的变化。而婺剧《昆仑女》给了我们一段怎样的爱情呢?我以为,爱情在这出戏中更多的还是一种隐喻,象征着民族之间的仇恨的消融与情感纽带的建立,是民族团结结出的情感之花,这段爱情是与我们民族历史上客观存在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昆仑女》将时代背景置放于北宋时期,正是中原汉族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摩擦不断的时期。单单国公主双阳,比武招亲,正出使西域的汉将狄青被双阳看中,被双阳拉到比武场,夺得头魁,招为驸马。而从小与双阳一起长大的河西国公主海飞云与狄青有着杀父之仇,谋计陷害狄青。因为狄青这次奉命来,是为了从海飞云手中索回宋皇赐给的珍珠烈火旗,以防海飞云以此为号令,召集西域各国与大宋为敌。海飞云知道狄青的限期是三个月,故意在限期将满的时候将一面假的珍珠烈火旗让狄青夫妇得到。这时宋皇迁怒于狄青的逾期不归还被招为单单国驸马,将狄青家人打入死牢,并限他7日内返宋。狄青带着双阳公主的血书快马加鞭返回宋国,怀有身孕的双阳留在了单单。谁知海飞云却来逼双阳出兵伐宋,双阳抵死不从,海飞云发兵相围,双阳生下双胞胎,退守昆仑山,双阳的母后却被海飞云逼死。后来单单国丞相也联合西域各国与双阳共同战败海飞云,将其捉拿,狄青也赶了回来,双阳并没有处死海飞云,而是烧掉了真正的珍珠烈火旗,以求西域与中原的永远和平。

这个故事源自民间传说,狄青乃宋仁宗时期名将,战功赫赫。在有的民间传说中他是反面人物,但在大多数传说中他是忠君爱国的英雄,按照英雄配美人的民间愿望,狄青被配上了一个异族美人——多宝公主,有的说是双阳公主。也有比武招亲和珍珠旗的蓝本,也有边疆征战与修好的故事。在当下的戏曲舞台上,粤剧《多宝公主与狄青》也是表现这个题材的,婺剧《昆仑女》可以说是老故事翻新,赋予了它新的内涵。

在这出戏中,双阳公主与狄青的爱情是与西域的和平稳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戏中的两个女性都是有象征意义的。双阳是民族融合与团结的象征,而海飞云则是民族仇杀与积怨的象征,双阳是正义的,海飞云是邪恶的。她们一个美丽善良,一个暴戾跋扈,通过演员的表演在舞台上形成鲜明的对比。狄青与双阳的结合意味着民族之间的稳定与团结,海飞云既是他们婚姻的破坏者也是民族征战的发动者。戏的前半段给予双阳和狄青的戏份还是很重的,为后半段双阳勉力支撑局面、坚决不伐宋作了感情的铺垫,表现出这个昆仑女的侠骨柔情。海飞云的塑造也是较为成功的,这个集仇恨与暴戾跋扈于一身的女性,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原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敌视与隔阂、矛盾,她的每一次出场,就意味着事端的挑起、矛盾的制造,让观众的心紧紧地为双阳的命运而担忧,实际上也是为征战的不歇而忧虑。

事实上,有宋一朝,一直都在为边境的不宁而焦虑,与各朝各代一样,都是征战不歇,狄青与杨家将都是宋朝与少数民族作战留下的民间英雄。在这出戏里,我们以往忠君爱国的边将,变成了和平友好的使者,狄青不是以武力而屈人,而是以感情与善意去结盟,将君王的怀柔体现为爱与善的感化,幽默一点说,实际是创造性的边疆民族和谐政策的执行者,从戏的角度说,其实是浪漫爱情的体现者。此戏实际是以爱情喻民族融合与团结,这确实是一个新的角度。在过去,老百姓对与少数民族打交道的边将使节的印象不是杨家将就是苏武,他们不是战死沙场的牺牲者就是孤独的牧羊者,而像狄青这样的爱的使者,确实只有在当下的舞台才会出现。在老故事中,狄青的爱情是与他的忠君报国联系在一起的,而在这出戏中,狄青的爱情除了男女相悦,更主要的还是与边疆的和平与安宁联系在一起,狄青更是一个和平的使者。

此戏从戏剧故事的构架到戏剧人物舞台形象的塑造,基本是成功的,演员的表演也很精彩,但也有一些可再仔细打磨的地方,下面试说一二。一个是双阳与狄青的爱情,现在的处理是,狄青是双阳的梦中情人,所以被双阳相中,被拉去比武,招为驸马,这很符合青春少女的心理特征。只是此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男女爱情戏,还有着民族团结的寓意在内,戏中的两个主要女性的象征意义很明显,这样处理的话,双阳的角色意义就略嫌单薄,如果戏中再加进双阳向往中原文化的内容,此剧的层次就会更加丰富一些。这样一来,中原文化在历史上对周围少数民族的影响与辐射力就会突显出来,而双阳对狄青的爱慕除了男女相悦,更多了些社会历史文化的内涵,就将边疆人民渴望和平、希望发展的基本意义拓展得更开阔一些。

另外一个是,珍珠烈火旗在剧中的使用与寓意是不明确的,从逻辑上来说也是解释不通的。按照戏里一开始的交代,珍珠烈火旗是宋皇所赐,谁得到它就可以号令西域各国,所以海飞云才以假的珍珠旗骗过狄青双阳夫妇,以图陷害狄青。但戏里实际的情节推进中,珍珠旗所起的作用以被狄青夫妇在西域各国的交往与出使所瓦解,西域各国后来并没有听令于海飞云,而是在单单国老丞相的带领下与双阳一起夹击海飞云,真的珍珠旗也失去了作用,戏的前半段对狄青双阳的工作没有表现,只在后面的唱词中提了一句,给观众的印象不深,倒是珍珠旗被反复强调,而它在实际情节推进中意义又不大,容易给人造成虎头蛇尾的印象。而狄青带着假的珍珠旗回宋,后果是什么,戏里也没有交代,珍珠旗的逻辑意义也被瓦解了,这说明编剧结构故事的能力还不是很强。

这出戏最成功的地方在两个女性角色的塑造,无论是编剧还是演员,都很成功,扮演狄青的演员表演也很到位,但由于角色限制,没有更大的空间。总的来说,戏还是立得住的。

(原载《民族团结之花——婺剧〈昆仑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