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时代该如何传承和传承什么
如果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进入当代是一个艺术创新时代,那么进入21世纪的当下,则可谓进入一个艺术传承时代。1949年10月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建立,体现在艺术发展上就是革新、创新的追求,“创新”是那个年代的关键词。2001年5月昆曲艺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艺术需要创新是不争的规律,而就传统艺术在新世纪之命运之复兴而言,传承又是刻不容缓的。有鉴于以往对“传承”事实上的偏离和忽略,现在说进入一个“传承时代”不是没有道理。国家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年有期,陆续评审出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多位传承人,投入巨资抢救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之根,扭转着跌落西方文化陷阱之势,民族文化的复兴是民族复兴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看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新发展。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破解的难题。对传统艺术越来越重视了,因这种重视使得许多濒临消亡的艺术品种得以存活下来,但如果不能科学保护和传承,保护对象“基因”发生病变和替代,将得不偿失。
大师版《牡丹亭》研讨会,北方昆曲剧院供图
非遗保护功不可没,但对于专业人员来说这也仅仅是开始,需要把对传统艺术价值和意义的认识转化为对具体对象切实的抢救、传承。人们都在讲传承,但如何传承、怎样传承并未完全破解。多少年的艺术流变,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交叉裹挟在一起,使得很多传统艺术划分难以遽然判别。在一个标榜创新时代,“传统”意味着旧、落后,甚至是糟粕,所以它对传统艺术的改造是深刻的。要传承,首先要找到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对象。看大师版《牡丹亭》最大的感受是更能理解昆曲的价值和经久不息的美,所以称为“大师版”是有根据的,这些艺术家们的昆曲表演应该说代表了一个时代。尽管繁华不再,青春已逝,很多艺术家带伤抱病登台,岁月改变了他们的容颜,却凝聚和砥砺了他们的艺术和表演。台上他们的一招一式,没有一个细部是你可以偷懒、走神的,观众的聚精会神不是疲劳而是确确实实的享受,体验着昆曲的典雅和典范。七位杜丽娘、四位柳梦梅,每个人的年龄、性格、经历和表演风格不尽相同,但唱念、身段和表演都那么讲究和美,那么和谐、统一,对剧中人物思想感情有他们各自的理解和外化表达,但每个动作和细节都来自老师的传承和教授,是在多少年的表演实践中积淀积累形成的程式表演。昆曲是中国戏曲艺术从文本到表演走向完全成熟的产物,明清传奇文本数以万计,曲谱身段谱的出现使得昆曲表演和歌唱有了“程式”和“规矩”,遵循这样的“格范”、这样的演唱体制一代传一代,昆曲的传统和传承是非常具体和清晰的,不是虚的、概念的。“大师”们的表演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了对传统的尊重和理解,几十年的舞台表演使他们成为新的传承坐标,今天的传承就应该像对待“大师版”一样对待大师们的每一出戏,把他们身上的“戏”、“艺”完整地、形象化地保留下来,并总结其表演规律,以口传身授的方式传下去,同时,还应该借助新科技现代手段对这些大师们的表演加以研究、分析,把艺术和科技结合尤其是信息技术结合,这样的传承才是长久和牢固的。应该组织立项、攻关,建立昆曲表演艺术科学传承机制,这些“大师”们就是极具代表的研究对象。
传统是条河,奔流不息。后浪推前浪,新人辈出,师承不断。在与这些“大师”们的接触、交流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没有一个人夸夸其谈谈自己,自己的创新和贡献在哪里有多大,而是不断强调老师们的辛勤培育,恩师们往事的点点滴滴,很多人为前辈们没能赶上昆曲今天的好时代而惋惜。在这种惋惜里,我们分明能够看到“大师”们对于前辈的感恩和不尽怀念!俞振飞、周传瑛、朱传茗、姚传芗、沈传芷、言慧珠、华传浩、王传淞、侯永奎、叶仰曦、沈盘生、马祥麟、侯玉山、傅德威、郑传鉴、倪传钺、周传铮、张传芳、张娴等,这些响亮的名字虽然离我们愈来愈远,但却与我们又保持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联系的纽带就是——昆曲,昆曲的传承。“代擅其至”,这本来是指某一时代都会产生代表该时代的艺术样式,但我们期望昆曲传承也能够做到尽善尽美,让昆曲艺术发扬光大!
(原载《创作艺谭》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