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爱情的绝唱——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一曲爱情的绝唱——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祝的故事在艺术舞台上是个经常被搬演的题材,此次浙江小百花艺术团将梁祝的故事搬上越剧舞台,是对一个家喻户晓传统题材所作的新的演绎。这绝不是一次新的重复,舞台所洋溢的可以见出改编者的思想和意图。确实,通过艺术家表演的精湛和富于表现力的舞台展示,新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为戏曲舞台增添了又一枝艺术奇葩。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刘祯摄

搬演的成功,首先是因为梁祝故事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以及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梁祝故事首先是一个爱情主题,是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自由自主的故事,这在今天的社会已不是什么离经叛道的事情,而在当时却代表着时代的先锋,受到重重的阻力。历来的改编,都很强调父母的阻挠,但这次越剧梁祝的改编则没有过分强调来自社会及父母的阻力,而将重点放在梁祝爱情的表现、梁祝性格的塑造上,给人新颖的感受。从女性主义的观点看,祝英台是努力追求自我幸福的女子,她说服父亲走出家庭,女扮男装求学,是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第一步。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离经叛道的行为,不是一般女子能够做到的,这是一个有着自由热烈心性的女子,见识绝对超越于普通女子。所以她走出家门后敢于与梁山伯草桥结义,同窗三载产生爱情后又能主动许婚,这是一个特别适合于艺术表现的女子。越剧突出表现了祝英台的大胆热烈活泼,将一个自由的活泼泼的女子呈现在舞台上,是此剧吸引人的原因所在。祝英台绝对是当时的女性先锋,她的自由心性、追求男女平等、爱情自由的努力正是梁祝故事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所在。由于有了祝英台,这个故事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令人感动的。越剧将重点放在两人爱情过程的展现上,正是对人的自由心性的一种发现与正视。此剧当然也写了来自父母的阻力,祝父对两人自由爱情的强行终止,则说明了这种先锋行为在当时是不可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女子怎么能自己主张自己的婚姻呢?即使开明如能接受女儿男扮女装外出求学的祝父,也不能接受女儿自己许婚的行为,祝英台太天真了。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而死后化蝶的浪漫升华了两人的爱情,梁祝的爱情成了千古绝唱。

此剧成功的另一因素,是茅威涛对梁山伯的成功演绎。梁山伯是一个痴情男子,他宽厚、仁爱,对祝英台深情款款,对祝英台女扮男装读书的行为不仅没有任何偏见,而且还呵护她、爱上了她,这在当时也不是普通男子所能做到的,这是一个对女子没有偏见、能够平等对待的人物,祝英台向他许婚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茅威涛的表演,成功地表现了梁山伯的憨、痴与深情,一招一式、一唱一念都显示出一种大家风范。特别是梁山伯下山求婚时的喜悦、求婚遭挫后的悲伤,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梁山伯始终不怨祝英台,即使缠绵病榻之时,他也不怨恨英台,始终对英台怀着满腔爱意,这让他们的爱情更增添了凄美动人的力量。而茅威涛的表演则将这种凄美阐释得很到位,充满表演艺术的魅力,给这台舞台剧增添了表演的张力。

此剧在改编时考虑了现代观众的接受心理。比如在梁祝爱情的表现上,没有将英台抗婚作为重点表现,而是突出两人的感情,这就考虑了观众的重新接受的新鲜感,同时也考验了演员的表演程度。再比如,对以往艺术展现中突出表现的化蝶也没有大力渲染,两人的爱情道具以两把扇子展示,一方面是两人爱情的信物,另一方面通过扇子舞预示化蝶的结局。两人诵读《诗经》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诗句,也成了两人爱情的理想、爱情的誓言,不仅将两人的书卷气表现了出来,还与悲剧的结局相比照,使得悲剧的气氛更浓重。还比如,此剧中对祝父的表现也有新意,他其实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比较开明地同意了祝英台外出求学的要求,造成了英台与山伯相识相恋的事实;另一方面又不肯放弃父权,选择了干涉女儿婚姻的行为,造成了这对年轻人的悲剧。此剧如果对他的矛盾行为能更进一步地表现,则这个人物将更有特点。这几方面的设计使得此剧面目比较新,克服了老剧改编中观众的审美疲劳问题,是比较可取的。

此剧演员的表演是值得称道的,是演员的表演魅力给了观众新的艺术享受,这在前面已作了分析。舞台美术也作了较大努力,草桥的设计读书场景的设计都比较好,为这一爱情绝唱的充分浪漫化作了很好的铺垫。

(原载《浪漫与美丽——重新演绎刻入越剧记忆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