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道之“道”——越调《老子》的舞台艺术呈现
老子及其《道德经》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特殊的地位。千百年来《道德经》影响了多少人的行为与思想,给予人们多少启悟,照亮了多少愚妄或灵慧的心灵自不待言,但就这不长的5000余字的巨大内涵所能给予我们的无限的想象空间,就可以看出老子是怎样的一个哲人啊,这是能够影响千古的千年圣人,而我们的戏曲舞台要上演这样一个思想家,其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历史上的老子所留给我们的生平事迹实在少之又少,我们对老子的了解只能基于不多的历史记载和他的《道德经》,越调历史剧《老子》的创作难度可想而知。现在,河南省越调剧团的编导演们做到了,这出《老子》是一出不俗而有内容的戏曲作品,把玄妙的“老子”及《道德经》具象化了。
“老子”这一文化符号所给予人们的深奥玄妙想象,被剧作家具象化了,舞台上群鹿与青牛的表现,不仅是弥补历史文献记载不足的艺术想象,也是与老子其人其时代相吻合的、天人相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很好地揭示出来了,而哑女紫葺则是老子自然、善、美思想的舞台具象。这些舞台形象的呈现所昭示出来的“老子”意象是自然、阴柔、与天地同一的,基本上吻合人们对老子的想象。戏中写得比较好的是老子与孔子相见的一出,剧作者还是比较理解中国历史上这两位最重要的思想家的,老子与孔子的舞台形象是符合人们对这两位思想家的想象的。这一场应该是全剧的重场和高潮,他们的相遇是历史性的,对儒、道这两大代表人物的相遇,正可借此深入表现老子与孔子的思想和立场,要有戏剧动作和冲突,但这种冲突和戏剧性不应在周边、外围,更应该是内在的、思想性的,也应该是老子的、老子思想的。老子这一人物还可以更主动些,并不是两者要走向统一,但可以闪出更耀眼的思想火花,使这一舞台艺术形象牢牢攫住观众,征服观众。老子与孔子、周天子形成和建立同构关系。虽然这种戏剧性和冲突此戏对老子所生活的历史背景的展示也是不错的,对老子在上至周天子下至普通黎民中的地位的揭示也是符合一般常识的。总体看此戏是成功的,将老子这一哲人形象成功地树立起来。
越调《老子》,岳献甫摄
当然此戏还有需进一步打磨与斟酌之处,对千百年来老子意象所积淀出的“玄妙”之境表现还不够到位。如老子与普通民众的关系究竟该如何写?老子与普通民众的关系毕竟是表现老子“玄妙”之境的一个节点,现在的舞台呈现比如群众赠牛、老子最后杀牛为群众治病,所展现的老子是很有亲和力,但这样一来感觉老子形象的现代意识过强,而剧作者对作为道家创始人所给人的“玄妙”意象则显想象不足。从这个角度说,此戏的平民意识很强但精英意识不足,而表现一个哲人,必要的精英意识还是应该有的。这样,才符合千百年来人们心中的老子形象。另外,最后老子在函谷关写《道德经》的时候,尹喜与众人都说“笔砚伺候”,老子时代还不用后来的“笔砚”,用的是“刀笔”刻写在竹简上的,应该说“刀笔伺候”才对。
(原载《中国文化报》2010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