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文化传统,保护京、昆、地方戏曲、少数民族戏曲生存发展多样性
在两年间戏曲理论界的历次研讨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整体性的趋势,即以“承前”为“启后”之基,以重视传承保护和总结历史财富的态度面向未来,切入当前重大课题。2010年11月,继昆曲、藏戏、广东粤剧之后,京剧也成功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论坛”等相关研讨也随即召开。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深入人心,对于戏曲的传承与保护已日益成为共识,也成为学界进行理论思考的基本立场。这既说明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象征的戏曲所具有的重要文化价值和存在意义,也反映出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对于戏曲未来道路的走向,人们的思考日益趋于审慎冷静,发自内心的精神体认与人文关怀正越来越深刻地熔铸进当代戏曲理论的研究与探讨之中。在2011年12月由全国政协京昆室主办的“两岸四地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北京论坛”开幕式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京昆室主任孙家正谈到“戏曲是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与精神记忆”,“越是面对当前文化多元的形势,我们越是有责任、有义务全力捍卫和弘扬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首先要深刻理解戏曲艺术处于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传中丰富的思想价值与艺术内涵,理解了,才会珍惜;珍惜,才会自觉地传承、发展”。[1]
两岸四地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北京论坛,刘祯摄
今天文化多样性理念已渐成为共识,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的保持与回归被视作当下整个民族在现有世界格局中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但戏曲的传承与保护仍然需要面对相当的挑战。在“两岸四地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北京论坛”上,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龚和德、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协会顾问曲六乙等专家学者谈到了体制改革与“非遗”保护的关系、少数民族戏剧因为“弱势戏剧”的身份而受到漠视和边缘化等问题。认为若处理不好改革与保护两者关系,将直接影响到民族戏曲的生存、传承和发展。只有打破剧种偏见、打破单一汉族戏剧史观,真正将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使京剧、昆曲等大剧种和各地方戏以及少数民族戏剧都能得到保护,都有机会生存、发展,才能让戏曲回归其民间本质,实现中国戏曲真正的百花齐放。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同样也需依靠艺术家们的高度自觉。
与此相关,2010年9月到12月,青阳腔学术研讨会、地方戏昆腔学术研讨会分别在九江、北京召开,台湾也汇集两岸学者和他国专家,举办了关于地方戏曲的国际学术研讨。青阳腔、昆腔是中国戏曲古老声腔的代表,一方面,它们有其独立的形态,在自身源流、剧目文献、艺术特点等问题上还有诸多需要深化研究之处;另一方面,它们的传播流布又都呈现出开放性与变异性的特征,对多种地方戏和声腔都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的遗存今天仍鲜明可见。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必须将古老声腔作为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予以珍视、保护、记录、整理和研究,也对声腔变化这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艺术规律给予了客观评价,认为这正是中国戏曲长久以来融通变化的活泼生气的证明,体现出戏曲化雅入俗、雅俗共生的民间生态的历史与现状。类似的研究探讨显示出今日学界的关注视野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的维度上,都在自觉、主动地寻求进一步的延伸、延展,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为古老戏曲声腔剧种以及一些以往易被忽视的地方戏曲、民间戏曲的研究、保护和当代发展,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