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沂蒙》简介
《百年沂蒙》这本书是由.杨文学,杨牧原著创作的,《百年沂蒙》共有87章节
1
目录
目 录 第十四章 荆天棘地 1.残垣断壁的村庄 2.无限废墟塞满眼 3.千疮百孔的国家 4.遍地英雄建故乡 第十五章 筚路蓝缕 1.未雨绸缪 2.互助组 3.遍...
2
第十四章 荆天棘地
天天炮火,夜夜枪声,战争的场景成为生活的主色调。显然,这是一个民族的不幸,也是天下苍生的苦难。 混乱、恐惧、死亡是战乱的三大产物,由此组成的“云团”久久不散。而...
3
1.残垣断壁的村庄
一脉东西排列的山峦挡住了遒劲的寒风,一轮东方升起的太阳带来了一村的温暖,一条大河造就了两岸沃土,一河碧水养育了一方子民。依山傍水的兴旺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也是...
4
2.无限废墟塞满眼
蒙山前,从西到东有费县城和临沂城两座重要的城市,尤其是临沂城,是陇海铁路以北的军事重地,鲁南、鲁中和滨海三个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联系枢纽,于是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
5
3.千疮百孔的国家
从战争的废墟上站起来的村庄可谓残垣断壁,站起来的国家可谓满目疮痍。纵观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用一个词形容新中国恰如其分:荆天棘地。 新中国成立后,以国民经济得到迅...
6
4.遍地英雄建故乡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急需建设力量,于是大批战斗英雄开始回归故土,完成职业的转变,其中就包括当年那些誉满蒙山、威震敌胆的沂蒙汉子。 跟宋美续、唐嘉告比起...
7
第十五章 筚路蓝缕
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瞬间被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缺乏的严峻现实敲打成一地碎片。势单力薄的个体无力完成农业生产任务,互助组、合作社应运而生。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共产党...
8
1.未雨绸缪
“胜者综合征”是埋葬胜利者的坟墓。现实就是这样吊诡,历史的教训获胜者大都明白晓畅,很多时候却又无法躲避。 兵败大陆的蒋介石安于孤岛,身心憔悴地北眺大陆。作为一个...
9
2.互助组
1950年,惊蛰。 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厉家寨村西的大山河、村东的寨子河上,封冻了一个寒冬的冰层发出断裂的嘶鸣,提示着人们阳气上升,天气变暖,大地复苏,春耕就要...
10
3.遍地互助现生机
20世纪50年代沂蒙山区的互助组,一般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自愿组成,实行共同劳动、分散经营。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和收获的农产品,仍归私人所有。互助组分临时互...
11
4.新愚公
厉家寨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村子北面是高大的徐家山,西面是连绵起伏的大山,东面是冠山、秋牧山,这些山环抱着村庄,大包围圈里还有葡萄山、凤凰岭、团团山等高低大小不同...
12
深翻整地
先在青石碴子和红石碴子地头挖一条2尺深的沟,挖沟前把剥离的熟土放在沟边,然后沿着沟向前选取60厘米宽的土地,把表层熟土剥下来,翻到沟旁,再用钁头刨下面的生土,深...
13
沟洫梯田
厉月举的办法就是把梯田进一步整平,在每层梯田堤堰下分段挖沟,沟深四尺、宽二尺、长九尺,沟与沟之间距离五尺。从存水沟里挖出来的土均匀地铺在田地里,增加土层的厚度。...
14
5.伟人的批示
被愚公移山精神武装了头脑的厉家寨人,面对落后的现状不怨恨、不气馁,以“一把钁头一张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整山治水,在山岭薄地上创造了高产量,完全实现了...
15
6.榜样的力量
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历程中,大寨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存在。名扬天下的陈永贵多次在报告中说:“在治山治水整地上,厉家寨是我的老师。” 这仅仅是一代名人的谦虚吗...
16
7.南稻北移,从吃饱到吃好
沂蒙人民的主粮历史漫长、单一,子、黍子、高粱、小米一度成为糊口的主食,这种低产的传统农作物让沂蒙人民常常处于饥饿状态,导致人口增长缓慢。大约在450年前,对土质...
17
第十六章 千年恶疠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1958年6月,毛泽东《送瘟神》(其一) 全心全意为麻风病人服务。 ——1988年5月...
18
1.谈麻色变
就在互助组、农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满目疮痍的华夏大地终于出现生机,中国人民吃饭的难题刚刚破局的关键时刻,各种传染性疾病开始疯狂出击,向刚走出战乱的国人发动...
19
2.顶层设计
从1982年开始,我在沂蒙山区采访、生活了几十年,至今沂蒙山区还是我定点生活的唯一去处。人熟为宝,跟农民闲聊的话题自然就多起来。 问:“大爷,像您这般年龄的人,...
20
3.你是我的亲人
“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口头禅,对于年轻的“麻医”而言,后面一句应该改成“哪里危险哪安身”。在长达几十年的国家行动中,年轻的医生们...
21
第十七章 羁绊蛟龙
假如没有跋山水库、峡山水库、日照水库等这些动辄蓄水几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没有塘村水库、龙王口水库等这些蓄水量几千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没有星罗棋布的小型水库,沂蒙...
22
1.大淮河赌输了
就在党中央为解决全国人民吃饭的难题,千方百计寻求破局的对策时,自然灾害跟随着传染性疾病的脚步汹涌而来。它不像疾病来时那样悄无声息,它的到来往往惊天动地。这对刚刚...
23
2.导沭整沂,泄蓄并举
治水先治淮。 新中国成立初期,声势浩大、惠及子孙后代的水利工程,是从治理淮河开始的。 八百里沂蒙的导沭整沂工程,是治淮工程的一场硬仗。 八百里沂蒙,千山万壑孕育...
24
3.天文数字的启示
8.6万座水库在华夏大地上的横空出世,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最好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绝佳例证。 在战争年代,毛泽东曾在一首小令中写道:“翻江...
25
4.“出夫”,时代的象征
沂蒙腹地的跋山水库,地处沂水县城西部,是山东省境内的第三大水库,因腰斩千里沂河而闻名。 高峡出平湖。 昔日深长的山谷如今聚成一片浩渺的大水,形态各异的山峰大崮,...
26
5.激情燃烧之后
蒙阴县,地处八百里沂蒙的腹地,沂蒙72崮,36崮在蒙阴,可见蒙阴山崮之多。蒙阴县城东部的岸堤水库是山东省境内的第二大水库,如今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云蒙湖。 作...
27
第十八章 一半天空
夫此二百年中,……而妇人、女子亦往往舍生取义,视死如归。斯皆纲常名教所关,不当听其湮没…… ——重修《费县志》序 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 ——...
28
1.脱“三台”成趋势
清朝道光年间,沂蒙著名的进士刘淑愈,专门为沂蒙妇女创作了一首诗。他没有想到,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居然流传了下来。 推 磨 转来转去不自由,为谁辛苦为谁愁? 从登...
29
2.蒙山女进中南海
沂蒙姑娘公茂香做梦都不会想到,新中国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当她走到毛泽东、周恩来身边的时候,这个小小年纪的女孩才意识到一切都变了。 公茂香...
30
3.时代的标签
其实,每一个时代都有高声呐喊和默默奉献的个人或群体,他们引领了那个时代的风向,成为那个时代的标签。 提到沂蒙山区,人们似乎对战争年代的“红嫂”“识字班”记忆犹新...